关闭
  •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要闻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产业纵深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专版
  • 16: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新闻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路演回放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广告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PMI折射当前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 央行官员屡“吹风” 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强化
  • 上周6基金“扎堆”申请募集
  • 制造业PMI连涨四月 经济景气提升
  • 证监会连续两日表态 “小QFII”试点无悬念
  • 机电、服装行业出口稳定上升
  • 公安机关严打经济犯罪
  • 国际板审批程序或简化
  • 新闻出版总署未来工作重点:推进出版社股改组建大型出版集团
  • 中国海关30年征税6.2万亿 占中央财政收入近三成
  •  
    2010年12月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要闻
    PMI折射当前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央行官员屡“吹风” 货币政策转向预期强化
    上周6基金“扎堆”申请募集
    制造业PMI连涨四月 经济景气提升
    证监会连续两日表态 “小QFII”试点无悬念
    机电、服装行业出口稳定上升
    公安机关严打经济犯罪
    国际板审批程序或简化
    新闻出版总署未来工作重点:推进出版社股改组建大型出版集团
    中国海关30年征税6.2万亿 占中央财政收入近三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PMI折射当前通胀压力有增无减
    2010-12-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沈建光

      □作者 沈建光

      作者系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

      首席经济学家、

      经济学博士

      11月份 PMI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增长势头明显,经济运行较为稳定。但购进价格指数再次走高,预示未来防通胀任务更为艰巨。在保持增长前提下,中国应当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措施来严防通胀压力失控。

      昨天,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正式发布,11月份PMI指数升至55.2%,已连续第四个月走高,且PMI指数也连续21个月位于50以上,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增长势头明显,经济运行较为稳定。然而,一直颇受关注的购进价格指数再次走高,达到了73.5%的高位,预示未来防通胀任务实为艰巨。对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应当采取“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措施,在保持增长的前提下,严防通胀压力失控。

      从11月份PMI各分项指数运行看,呈“稳中略升”态势。其中,新订单指数与上个月基本持平,达到58.3%;生产指数继续上升,达到58.5%。这些数据均显示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较为平稳。

      尽管未来有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但预计宽松财政政策基调将不会改变,因而今年“稳增长”应该问题不大。这是因为,伴随着岁末传统消费旺季来临,未来国内消费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另外,考虑到四季度正处于大量保障性住房投入建设及4万亿经济刺激项目收尾工作的阶段,预计四季度投资增速不会明显下滑。因此,笔者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将放缓至9%至9.5%区间,2010年全年GDP同比增长略超10%。

      但是,在保证今年经济增长无虞的前提下,通胀形势将变得较为严峻。因为,11月份PMI指数中购进价格指数为73.5%,呈继续攀升态势。观察影响当前通胀的大宗商品、食品价格、非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发现,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与上一轮通胀周期(2007年至2008年期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购进指数在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同样出现较大增幅,最高时曾达到75%。如今,购进价格指数也呈逐月攀升,显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另外,与2007年至2008年期间通胀周期相比,如今国内流动性更为旺盛,资产泡沫也绝不逊色于当年,加上目前劳动力和资源产品价格也面临上涨趋势,都预示了当前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更为严峻。笔者据此预计,11月份CPI将超过10月份数据,达到4.8%的年内新高。

      对11月份PMI指数中进出口分指数的分析显示,进口指数出现回落,下降到50.6%,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小幅上升,达到53.2%,比上月略升0.6个百分点。比较而言,数据显示出口较进口更为乐观,预示着短期内贸易顺差将进一步加大。笔者据此估计,1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将为21.5%,进口同比增长将为22.5%,当月贸易顺差将达220亿美元,较高的贸易顺差会促进人民币加快升值,今年年末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至6.5水平。

      针对11月份中国PMI数据显示的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笔者认为,中国应当积极应对当前通胀压力。因为,2007年至2008年,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胀,当时宏观政策组合基调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此,央行曾15次上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利息率,试图收缩流动性。与此同时,为应对物价节节攀高的局面,国家也采取了增加供给、完善对低收入群众补助等调控措施。

      从目前来看,中国已经采取了应对通胀的积极政策措施。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了一次加息。另外,国务院也采取了稳定消费价格的16项措施,加上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联合干预,遏制物价上涨的管控力度实属罕见。

      在笔者看来,正是由于当前中国应对通胀压力的措施十分积极,对防止物价持续上涨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鉴于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8%,进一步上调空间已十分有限。同时,尽管行政干预短期内能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但因目前负利率存在时间过长,居民储蓄遭受较大损失,仅靠行政干预手段难于稳定长期物价,国家应当适时采取加息手段才能有效解决通胀压力。据此,笔者估计,近期央行将可能再次祭出加息武器。可以预期的是,中国的加息周期已经启动,预计明年年末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将有望上调超过200个基点,直至负利率现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