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产经新闻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财经海外
  • 11:观点·专栏
  • 12:公 司
  • 13:特别报道
  • 14:公司纵深
  • 15:创业板·中小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日本减税宽松
    一个也不能少
  • 信心和事实是两码事
  • 环球速递
  • 评级巨头齐倒戈 美减税“红包”遭遇降级尴尬
  • 减税法案或陷美联储于两难
  • 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度配股提示性公告
  •  
    2010年12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经海外
    日本减税宽松
    一个也不能少
    信心和事实是两码事
    环球速递
    评级巨头齐倒戈 美减税“红包”遭遇降级尴尬
    减税法案或陷美联储于两难
    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度配股提示性公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心和事实是两码事
    2010-12-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王宙洁 ○编辑 朱贤佳

      

      斥资6000亿美元购买国债,成为美联储最具争议的经济刺激措施之一。不仅仅因为诸多的批评人士仍然对该计划是否会引发通胀失控充满怀疑,也在于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正在不断飙升。

      这项耗资庞大计划的本意是为了压低美国长期利率。就在11月3日美联储宣布实现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前,该国长期利率的确出现下滑,但此后却持续大幅上涨。上周,该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被推升至六个月高位3.33%。

      显然,事到如今这项购债计划只能说是成效甚微。此外,这项购债计划也令人怀疑,除了可能引发通胀外,还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投机性资产泡沫。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公开表示,美联储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能将通货膨胀飙升控制住。美联储甚至可以在15分钟内上调利率。美联储有信心,市场却未必买账。在三番五次作出保证之后,民众对于经济前景及通胀失控的担忧却依然存在,因为失业率仍然高企,房产市场也并没有太大起色。

      也许对美联储来说,在适当的时候加息、收紧货币政策、减缓经济增长以及抑制通胀不存在任何问题。尽管过去几十年来控制住通胀的成功经验可能给这种论调带来一定支撑。然而未来,在房地产和银行业依然疲软的情况下,这种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的能力会受到抑制,因为央行会担心加息将破坏这些行业的稳定性。

      美联储也可能因此无法收获满意的年终成绩单。美国总统奥巴马本月6日宣布与共和党就减税方案达成框架协议,这令市场预期,美国消费者的负担轻了,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也可能因此同时上升,美国政府可能也会为预算赤字更加苦恼不堪,于是投资者的信心再度丧失,债券收益率也将继续上扬,而不是下降。

      事实上,这种债券价格唱反调的现象并非首次出现。早在六年前,当美联储2004年6月开始调升短期利率以来,货币策官员和经济专家同样也花了很多时间想了解长期利率为何会唱反调。当时,美联储将基准利率从1%升息到4.75%,然而,长期利率却没有长进,处于不断的波动中,22个月内从未突破起点4.69%。

      美国官员可能套用的措辞是,长期利率反映的是全球因素,不是只有国内,因此收益率曲线平坦不表示美国经济未来会趋缓。

      问题在于,市场如今对美联储官员的讲话内容已经不再深信不疑。美联储目前面临的挑战十分明确,从今年3月末算起的半年内,美国折合成年率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仅为2.1%,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六年前,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不再提出假设来解释长期利率的谜团,这个谜团也随着他退休而消失。如今,伯南克这位接班人面临同样的问题。

      也许国债的价格并无意唱反调,关键在于货币决策者有没有信心去搞明白这种现象频频出现的原因。相信伯南克被蛇咬后,应该更谨慎。2007年5月,伯南克声称住房市场问题将“仅限于”次贷领域,这次错判令他颜面尽失。要保住面子,口头承诺显然不太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