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专版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调查·市场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特别报道
  • A4:基金·特别报道
  • A5:基金·特别报道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B基金周刊7
  • A8:基金·特别报道
  • A9:基金·特别报道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观点
  • A12:基金·基金投资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剩下”定投:一个人的精彩
  • 远交近攻
  • 买“一对多”应追踪基金公司业绩
  • 狮子王的故乡
  •  
    2010年1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A15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 A15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剩下”定投:一个人的精彩
    远交近攻
    买“一对多”应追踪基金公司业绩
    狮子王的故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买“一对多”应追踪基金公司业绩
    2010-1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慧娟
      基金 史丽 资料图

      ⊙本报记者 王慧娟

      

      2009年底,作为公募基金对抗野蛮成长的阳光私募的武器,公募基金专户理财“一对多”横空出世,但恰逢上半年股市震荡下挫,首批基金“一对多”产品业绩表现令人失望。不过在经过震荡市的检验之后,招商、广发、汇添富等基金公司旗下部分产品逐渐显现出成色,其中将“一对多”列为公司发展战略之重的广发基金公司初露锋芒。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7日,广发基金公司有8只“一对多”产品今年以来收益超20%,其中有三只产品收益率超过40%,收益最高的广发主题01今年以来回报率为48.7%。而在最近一周里,广发精选分级、主题02、价值02、价值03、主题05、主题03、行业优选,周增长率分别达到7.388%、5.789%、5.783%、5.763%、4.855%、4.758%、4.660%,风头正劲。

      优异的业绩表现也使得投资者信心大增。记者从相关渠道人士了解到,在浦发银行满一年持续销售的广发稳健增长资产管理计划,在重新开闸之后受到了客户的热烈追捧,仅用两日即销售至200户上限。该产品是浦发银行与广发基金公司于2009年12月8日成立的一款专户理财产品,运作一年以来收益率达31.58%,同期上证综指下跌14.71%。

      广发基金专户理财相关人士介绍,广发基金公司一直比较重视基金“一对多”的发展,公司拥有业内人数最多的专户理财投资团队,数十名经验丰富的投资经理专职负责基金“一对多”投资。目前广发基金已发有17只基金“一对多”产品,主要为灵活配置型。

      业内人士分析,基金“一对多”的投资思路定位于精选个股,集中持股,在今年“牛皮”式震荡行情中,“一对多” “小、快、灵”的特点效果显现,并能在出现大幅跌势中迅速完成止损,整体远远跑赢同期大盘。据统计,目前市场上“一对多”产品数量已超过200只。就发行数量来看,大成、汇添富、南方、建信、华夏、广发等相对靠前。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大基金公司基金“一对多”的业绩表现分化严重,投资者购买基金“一对多”时需追踪基金公司业绩表现,把握购买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