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焦点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市场
  • 10: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圆桌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股市上涨助力 全球对冲基金业有望重返巅峰
  • 机构集体看多A股
  •  
    2011年3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版:基金·海外
    股市上涨助力 全球对冲基金业有望重返巅峰
    机构集体看多A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集体看多A股
    2011-03-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周良

      ⊙本报记者 朱周良

      

      近期国际形势生变,国内则迎来“十二五”开局之年,不少外资和本土机构都认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股市有望迎来上涨的新机遇。

      A股今年以来表现不俗,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名列前茅,与去年中国股市几乎在全球“垫底”的糟糕状况形成鲜明对照。截至上周三收盘,上证指数今年迄今累计上涨了6.9%,不仅在亚洲名列前茅,更挤进全球股市涨幅榜的前五名。即便算上周四的大跌,A股今年迄今仍涨了超过5%,好于绝大多数地区股市。

      管理着2000亿美元资产的Robeco驻香港基金经理维克多利亚上周表示,中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并投资于科技等欠发达产业,这将有力地提振中国股市。她表示,中国致力于促进消费者支出,降低对出口的依赖,这会给消费、新能源、农业、互联网和软件等企业带来最大的受益。

      维克多利亚认为,目前A股市场正出现“反弹的机会窗口”。她表示,随着十二五规划启动,投资和建设活动都会很活跃。Robeco公司认为,过去两个月,中国的紧缩措施频繁出台,接下来一段时间,政府可能会放慢脚步,观察政策的效果。

      从个股和行业看,维克多利亚认为,中国的消费股在过去几个月的疲弱表现后可能回升。尽管运营成本上升,但通胀没有实际损及企业销售。她建议投资者避开船运股、出口导向个股以及铁路建设个股。

      里昂证券的分析师近日则表示,根据2006年以来“两会”闭幕后的平均涨幅预测,MSCI中国指数在“两会”结束后的4周里,有望上涨13%。

      里昂证券的分析师弗朗西斯表示,“两会”期间宣布的不少政策都偏向刺激增长,所以对市场有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买入股票的原因。“市场眼下处于一个有意思的阶段,因为中国股票去年表现相当糟糕,所以价格相对便宜,股市可能会出现报复性反弹。”弗兰西斯说。

      中金公司表示,政府将把重心转移到“维稳”上,本月中国股市可能延续涨势。该公司的报告还指出,零售、家电以及农业相关公司2010年的利润可能超过预估。

      一些机构则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对股市进行前瞻。瑞信集团的统计显示,本月至今为止,中国的上市公司正经历分析师对2011年盈利目标预测的第二波强势上调。其中,能源企业盈利目标调升获得最广泛认可,而银行业的趋势改变最明显,因为其盈利预测调整正“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