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由抢盐引发的思考
  • 铅期货确定下周四挂牌 焦炭期货将紧随其后
  • 多部门回应抢盐:供应充足打击哄价(上接封一)
  • 两公司主板IPO下周一上会
  • 提升国家产业形象 优势企业将挑大梁
  • 山东证监局规范监管执法行为
  • 吴定富调研人保财险 强调深化改革创新
  • 央行“十二五”修订法律法规 私募将纳入法制监管
  • 前两月国企利润增29.4%
  • 发改委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改善民生分量最重
  •  
    2011年3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由抢盐引发的思考
    铅期货确定下周四挂牌 焦炭期货将紧随其后
    多部门回应抢盐:供应充足打击哄价(上接封一)
    两公司主板IPO下周一上会
    提升国家产业形象 优势企业将挑大梁
    山东证监局规范监管执法行为
    吴定富调研人保财险 强调深化改革创新
    央行“十二五”修订法律法规 私募将纳入法制监管
    前两月国企利润增29.4%
    发改委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改善民生分量最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由抢盐引发的思考
    2011-0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在地震、海啸、核泄漏之灾降临日本之时,我们有些同胞的举止真有点夸张了。一面是中国的抢险救灾队员和国际社会一道,冒着核辐射的危险,战斗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一面是少数商家利用谣传,哄抬盐价,造成了无谓的抢盐风波,几乎闹出了无知的笑话。

      关于救灾的事,世人共睹,这里不谈。少数民众这两天弄出来的抢盐风波,所反映的问题却不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现代化文明国家的塑造直接相关的大事,非常值得反省与思考。

      在讨论之前,先来看看相关报道。

      据新华网介绍,近日,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出现部分民众听信谣言集中抢购食盐的事。一些商家哄抬盐价,一包盐要卖到10多块钱。一些不明真相的民众更是放量抢购,导致食盐供应间歇性断货。最夸张的是,有一对小夫妻开口跟超市营业员讲一次就要购买一千袋盐,让人侧目。

      民众为什么要抢盐呢?当然和日本的核泄漏有关。因为担心海水被污染,殃及海盐,加上听说碘盐有防核效果,所以想买一点做防备。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此不明科学道理,不管市场供求,不顾公共秩序,不讲起码的体面,这么急吼吼地大肆抢购,实际上造成的困境是一种庸人自扰。

      据专家介绍,日本的这次核泄漏要把太平洋搞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海水核污染有两个条件,一要距离近,二要浓度高。而事故地点距中国有上千公里,加上日本海暖流主要是由南向北走,要污染中国海是不可能的。另外,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海盐不超过20%。因此,矿盐充裕不会有供应问题。

      了解这些情况,民众自然就不会去抢购食盐了。但对于有些商家来说,却不肯放弃这样的发财机会,一些地方之所以闹出抢盐风波,这跟两样东西有关,一个是谣言,一个是商家的哄抬价格。价格如火,谣言如油,这两样东西搅和在一起,就等于火上浇油,难怪会出现抢盐的闹剧。

      为此,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的不法行为。发改委表示,我国食用盐等日用消费品库存充裕,供应完全有保障,并希望广大消费者要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相信抢盐的风波会很快平息。

      但此事折射的四大问题,却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国民素质与国民教育问题。从这场抢盐风波看,不要说我们还未遭受核灾害,即便是遇上了什么麻烦,也不应该不顾他人与公众的利益,如此愚昧地大肆抢购,扰乱起码的社会秩序。中国人现在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世界都在看。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开展合格的国民教育现在尤为迫切。

      二是社会公德与社会秩序问题。在这场风波中,少数抢盐者的做法,既可恼,又可悲。比如,那些囤积居奇的商贩,那些大量抢购者,持有那么多盐,日后该怎么办?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也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只有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才能维护好社会秩序。

      三是商业伦理和市场操守问题。在商言商,商人想赚钱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如果还想乘人之危,赤裸裸地发灾难财,那就犯了大忌。不仅会破坏市场秩序,也会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价值。在这次抢盐风波中,少数商家不惜利用谣言哄抬盐价的做法,也是令人不齿的。

      四是经济异常波动问题。受这次日本灾害的影响,相关市场出现一些波动本来也很正常。但是,出现像抢盐这样的庸人自扰型波动却是不正常的。这种由于愚昧和谣传加上自私和贪婪引发的波动,如果任其放大,不仅会造成民众的不方便,也会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

      由此来看,抢盐风波虽是一场滑稽剧,但它所折射的问题,还值得往更深层面做进一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