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资金·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借力股指期货专户 基金成功“破冰”对冲投资
  • 风险偏好降温
    美国股基年内三度“失血”
  • 机构一线
  • 基金公司跨地扩张提速
  • 流动性趋紧 银行又现季末揽存冲动
  •  
    2011年3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借力股指期货专户 基金成功“破冰”对冲投资
    风险偏好降温
    美国股基年内三度“失血”
    机构一线
    基金公司跨地扩张提速
    流动性趋紧 银行又现季末揽存冲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借力股指期货专户 基金成功“破冰”对冲投资
    2011-0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周宏 ○编辑 张亦文
      史丽 资料图

      股指期货推出后,中国的基金公司距离“对冲基金”还有多远,曾经是业内相当关注的话题。而近期记者获悉,获得基金业首个股指期货交易编码0001的国投瑞银基金旗下一只主打套利策略的专户产品,在运作两个月内,已利用对冲策略成功获利近4%。这意味着,内地基金公司已经正式进入“对冲投资”领域。

      ⊙记者 周宏 ○编辑 张亦文

      “试水”对冲

      “对冲投资究竟怎么做?”“理论上的绝对收益能实现吗?”这些一直萦绕在基金从业人员脑海里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了答案。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截至3月11日,国投瑞银基金旗下一款主打期指套利策略的一对多专户产品净值已经达到1.038元。记者随即采访管理该产品的投资经理,获知上述收益绝大部分来自对冲套利和其衍生的投资策略。这表明,即便规模放大至基金专户的水平,利用股指期货等工具也完全能够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收益,而且钱还挣得不少——入市两个月收益近4%。

      据了解,继推出业内首只可参与期指交易的基金专户后,国投瑞银基金又在去年12月中旬成立了一只主打期指套利策略的专户产品,该产品在今年1月中旬开始入市操作。对于该产品的投资成果,投资经理殷伟表示完全在预期之中,“根据我们初步计算,在严格控制下行风险的基础上,运用股指期货套利策略的绝对收益产品的年预期收益率大概可以达到10%~15%一线。如果市场特别给机会的话,表现得更好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样的产品收益率似乎不是太高,但是如果考虑到这是在严格监控净值下行风险所取得的绝对收益,意义就不同了。

      国投瑞银产品及业务拓展部副总监何湘表示,由于该专户产品是国投瑞银在“另类投资”(也称对冲投资)产品线中的首批产品,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均从严把控,因此目前的收益率表现总体来说是以稳健为主。“其实,对于这只产品,我们的定位是一只低风险产品,在操作中也力求严控下行风险,追求与市场方向无关的收益。由于产品销售时沟通比较充分,了解产品特性的客户对于目前的业绩也自然感到满意。”

      

      操作探秘

      那么这个收益是如何获得的呢?

      国投瑞银首只参与期指交易的基金专户投资经理苏炜煊表示,目前专户参与期货投资的操作主要是四种策略:第一种方式是期现套利,也是目前应用的最多的,风险收益最小的套利方式。即用期货指数和现货指数的差价实现套利模式。第二种方式是统计套利。利用各种历史规律来挣钱,但有一定的风险,如利用不同合约的价差套利的跨期套利。第三种方式是阿尔法套利,也是国外对冲基金用得比较多的方式。第四种方式则包括事件套利、封基套利、权证行权套利等其他多重套利策略。

      目前国投瑞银运用比较多的是第一类和第三类投资策略,国投瑞银相关专户产品近期实现的近4分钱收益来说,上述两种投资模式分别贡献总收益的一半。

      在具体操作上,国投瑞银会考虑用最安全的期现套利模式先实现一定的净值“安全垫”(初始收益),然后再结合公司基本面加大“阿尔法套利”的力度。因为后者相对来说进攻性更强,但是对净值波动的影响也较大,在先有一定套利收益基础上实施,能够更好地保护专户产品净值。

      强化风险控制

      除了比较经典的期现套利之外,如何在中国市场上实现“阿尔法”套利,这是国投瑞银摸索的关键技术点。

      所谓的“阿尔法”套利,简单地说,就是在期现套利的基础上,用一些有超额收益的组合替换指数现货组合,进行套利。其结果是,除了期货和现货之间的“价差”外,组合的超额收益也会囊括其中。

      目前在国投瑞银的“阿尔法”套利工作中,采取量化投资团队和基本面研究团队的双重支持模式。量化投资团队通过对历史数据的验算和统计,为基本面团队提供量化的投资建议。基本面投资团队则根据具体基本面筛选组合并与量化建议相印证,两者共同制定具备现货组合的股票名单。

      “当然,包括阿尔法套利、事件套利等模式的收益是有其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在日常投资过程中,也会格外加强各环节的风险控制。”何湘补充道。

      目前,国投瑞银的风险控制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各类投资比例、风险敞口、净值波动等指标的控制,另一个是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经理的判断及时对上述指标进行调整。两者尤其是在风险敞口的把握上会考虑从严。“哪怕我们投资经理抱怨给予的操作空间不够。”

      “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安排,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我们可以摸索到更有效的控制方法。但开始阶段,我们一定会控制得更为严格,毕竟这是一个新的策略和产品。”何湘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