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专 版
  • A3:信息披露
  • A4:市场·新闻
  • A5:市场·机构
  • A6:广告
  • A7:市场·动向
  • A8:信息披露
  • A9:市场·观察
  • A10:期货·资金
  • A11:信息披露
  • A12: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券商股重返融资做多榜首 中信证券再现亿元买入
  • 股指期货
    真的“风险大不可控”吗?
  • 现指短线或将上试3240点
  • 期指震荡加剧 专家释疑净空单渐增现象
  • 机构观点
  •  
    2011年3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12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上一版  下一版
     
     
     
       | A12版: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券商股重返融资做多榜首 中信证券再现亿元买入
    股指期货
    真的“风险大不可控”吗?
    现指短线或将上试3240点
    期指震荡加剧 专家释疑净空单渐增现象
    机构观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指期货
    真的“风险大不可控”吗?
    2011-03-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弹指间,中国股指期货上市即将周年,初显国外市场历时多年方能达到的成熟水平。然而社会上对其风险认知并不客观,常有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甚至一些市场分析人士也杯弓蛇影“谈期色变”。股指期货真的“风险大不可控”吗?

      

      监控“五位一体”,风险两级分担

      在充分吸取欧美及亚洲各国分业型与统一型监管、专职型与非专职型监管、机构型与功能型监管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中国证监会、证监会派出机构、交易所、保证金监控中心和期货业协会“五位一体”,构建起包括信息交换、风险预警、共同风控和联合调查等在内的统一协作监管体系和跨市场联合监管机制,科学整合监管资源,全面提高监管效率,严防监管套利行为。

      市场一旦走势凶险反常,期货公司老总们就心惊肉跳守在风控中心寸步不离,证券公司老总们则大可不必如此紧张。这是因为投资者亏损不伤证券公司一根毫毛,而期货公司则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保证金监控中心严格监控每笔交易,证监会和交易所对结算保证金不足的期货公司有权强制平仓,而客户穿仓则由期货公司买单。这就迫使期货公司对客户交易严加监控,把风险压到最低程度,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如股指期货推出3月后成交量猛增8.2倍。成交/持仓比平均高达14.4倍,其中主力合约曾一度最高达30余倍,显示盘中日内交易过度频繁,投机氛围较重。中金所立即采取限制开仓一名,提请证监会立案调查一起的措施。同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9次电话提醒,约请4家老总面谈。期货公司也主动自律,劝导客户从大局出发自觉降低日内频率。此后中金所更创造性实施了“监管前移”方针,指导单个客户每日盘中开仓不超过500手,使成交/持仓比稳定下降。至9月末维持在6倍以下。以上制度措施使交易风险“长痛变短痛、剧痛变阵痛”,以个别交易者“闯红灯罚款扣分”,换来整个市场的平安稳定,使交易风险不过夜,更不会传递到其他市场。上市以来在现货市场震荡加大的行情中,期指主力合约与沪深300指数间相关系数一直高于99%,基差率维持在-1%与+1%之间。当月合约的成交量占比总成交量超过80%,持仓量占比总持仓量达60%,分级结算制度稳定运行。去年10月开始大宗商品一轮大涨接一轮大跌,但股指期货从未发生会员结算风险和客户穿仓爆仓,极少出现追加保证金,更未出现“到期日效应”、炒作远期合约及其他重大风险事件,顺利实现10次现金交割。

      

      “合格投资者”,套保盘将很稳定

      股指期货首创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为投资者提高识别和防控风险能力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因而也逐渐为其他市场、其他品种所借鉴。

      美国1982年首次推出股指期货时,投资者根本不知其所为何物。美林、高盛、所罗门兄弟等投行花费2到5年时间,“先交易后学习”,才逐渐懂行知规。而“会交易知风险”却是入门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先决条件。没有商品期货交易经验者必须通过地毯式“期货扫盲”、仿真交易和开户前的严格测试,先成为“适当性投资者”,才有资格获准入市。

      目前股指期货开户6万余户,其中散户占95%,机构约1000家。在日均2000亿左右的成交额中,散户占比约60%—70%。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特殊法人(券商自营)和即将开闸的QFII等,其数量少却交易规模较大,往往与散户形成对手盘。但制度规定特殊法人仅能进行套保操作,且基本为卖出套保。公募基金和QFII也只能从事套期保值。据证监会网站和国家外汇局信息披露,截至去年12月底,共有106家外资机构获得QFII资格,其中94家QFII累计获批投资额度189.7亿美元。约相当于人民币1250亿元。按规定QFII在交易日日内的成交金额及日终持仓双向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外汇局批准的投资额度。且多、空头合约不进行轧差。一家规模超10亿美元的QFII衍生品交易总监表示:作为全球性对冲基金,QFII优势在于全球视野和长期趋势研判,故进入中国期指市场后套保盘将十分稳定,不会频繁交易对期指市场造成冲击。

      

      “零和”并非蒸发,“强平”止损杠杆

      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不同,股市总市值随涨跌起伏而“热胀冷缩”,期市总市值则限定在多空盘对等之中。股市上涨时买者赢利但卖者未必亏损;反之下跌时买者亏损但卖者未必赢利。期市却是名副其实的“零和”。当市场传言有投资者做股指期货亏损累累的“杯具”时,背后一定有其他期民同等数额赢利的“洗具”。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至1664点,市值蒸发近24万亿。但如果期民亏损24万亿,那肯定一点也没蒸发,而是转移成为其他投资者的赢利了。

      股指期货与股票的另一区别为双向交易。世间没有只涨不跌的单向市场,交易难免总要朝双向演进。中国股市的融券交易其实领先股指期货开通了做空机制,只不过融券标的仅限于90多只蓝筹股且无杠杆机制,不同于沪深300对应300只标的股票。

      认为期市风险大于股市主要理由就在于杠杆的放大效应。股指期货只需投入合约价值18%的保证金就可以全额交易。其实股市也存在杠杆效应。中国股市相当数量的非流通股未入市前,不少股票仅交易少量流通股就可能把整个股价拔高,未流通的“大小非”坐享其成。下跌时则相反。所以杠杆的放大效应其实普遍存在。当然,股民买入股票才承担风险;而期民只要开仓,无论买入还是卖出都要承担风险。杠杆效应虽然放大了交易风险,但防范机制早已健全——股民满仓操作较为普遍,证券公司无权强减强平;而期民满仓操作则期货公司有权按浮亏追保甚至强减强平以坚决止损。正是期市这种特有的“悬崖勒马”机制,一次次防止了风险意识薄弱的投资者“倾家荡产”,同时也避免了期货公司“殃及池鱼”,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期货的主要功能就是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上证指数曾于8个月内从3000点上涨1倍至6124点,又于1年内大跌70%至1664点,波幅远高于同期的期货价格指数(CRB)。继1987年股灾之后,本次金融危机再次成为股指期货的“极端压力测试”。危机中全球股指期货市场运行稳定,交易量和持仓量逐年显著增长。截至今年1月底,沪深300股指期货累计成交约5021万手,累计成交额45万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额基本与股市持平,低于2009年美国和日本的1.2倍、印度3.07倍、韩国29.7倍。目前市场保证金总额170亿元,持仓保证金100亿元,资金使用效率达60%。上述稳定健康、持续增长的数据指标,也为股指期货是否真的“风险大不可控”提交了一份无声的注释。

      (华泰长城期货 刘奥南 编辑 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