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新增方案无一提“降” 房价调控目标应听取民意
  • 中药材价格涨潮难退 药企无奈自谋出路
  • 酝酿区域差异化考核
    节能减排或告别“一刀切”
  • 山西出台“十二五”医药产业蓝图
  • 水利部力捧高效节水灌溉
    亿亩新增工程全面启动
  • 上海云计算今年主打示范应用
  • 北京出台17项支农惠农新政
  • 今年起13省实施棉花临时收储
  • 发改委核准十大风电项目
    并网仍是难题
  • 中药产业发展陷困境 现代化提升迫在眉睫
  • 产经速递
  •  
    2011年4月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产经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产经新闻
    新增方案无一提“降” 房价调控目标应听取民意
    中药材价格涨潮难退 药企无奈自谋出路
    酝酿区域差异化考核
    节能减排或告别“一刀切”
    山西出台“十二五”医药产业蓝图
    水利部力捧高效节水灌溉
    亿亩新增工程全面启动
    上海云计算今年主打示范应用
    北京出台17项支农惠农新政
    今年起13省实施棉花临时收储
    发改委核准十大风电项目
    并网仍是难题
    中药产业发展陷困境 现代化提升迫在眉睫
    产经速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药材价格涨潮难退 药企无奈自谋出路
    2011-0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宦璐 ○编辑 艾家静

      ⊙记者 宦璐 ○编辑 艾家静

      

      中药材价格涨势依旧迅猛,为了为摆脱“药你苦”的沉重束缚,药企纷纷选择或收储、或自建种植基地的方式自谋出路。

      昨日,中国中药材协会中药材信息中心官方网站中药材天地网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3月份综合200指数(中药材价格指数)收于2689.51点,环比上月上涨2.829%。大盘仍保持上升势头,在短暂调整后突破前期高点,价格波动和市场走势均强于上月。

      天地网资深分析师傅青主告诉记者,3月以来中药材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价格波动品种数量明显增多,市场活跃性较上月增强;在纳入统计指标的品种中,有86%的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在20%以内。

      谈及中药材价格一直高企的原因,傅青主分析说,年初的多地旱灾与3月份云南等地的“倒春寒”使本已脆弱的中药材生产种植体系再遭挤压,加上徘徊不散的游资、“热钱”,今年一季度中药材价格再次攀升。“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劳动力不足、生产基础薄弱而造成的市场生产供应不足。”傅青主补充说。

      价格高涨倒逼之下,有些企业不得已选择停产。

      据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介绍,今年3月初,马应龙药业生产了30年的三七片被迫停产。此外,西南地区一些小药企也应无力支持数倍于往昔的中药材采购成本,黯然停产。

      除了停产外,也有部分药企选择收储和自种的方式来控制成本。广州药业董事总经理吴长海就表示:“中药材价格会继续上扬,我们能采取的方法就是提前做好大宗药材的储备,以及往上游延伸建立药材基地。”

      不管是收储,还是自种,种种迹象都表明药企都在向中药材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希望能控制成本,解除采购压力。但是,“自己种植的中药材到实现收获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郭凡礼这样向记者表示。与此同时,郭凡礼预测,到下半年,中药材的价格有可能回归理性。

      不过,在傅青主看来,“野生人参、野生三七、金铁锁等几近灭绝;重楼、山豆根、羌活、白芨、淫羊霍等一大批品种将在未来5至10年内陷入濒危。”

      在“资源为王”的年代,中药材的价格将会在高位继续运行。“资源的价值也必将为市场所接受。”傅青主对此毫不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