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一封读者来信:想和基金经理们谈谈
  • 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
  • cnstock
  • 每日关注
  • 交行董事长胡怀邦:
    盈利趋稳健 银行股被低估
  •  
    2011年4月1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一封读者来信:想和基金经理们谈谈
    基金公司面临的挑战
    cnstock
    每日关注
    交行董事长胡怀邦:
    盈利趋稳健 银行股被低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封读者来信:想和基金经理们谈谈
    2011-04-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xx基金经理:你们好

      

      一直想给你们写信,始终找不到机会。昨天看了上证报的基金年报报道,终于忍不住提笔要说两句,作为一个2009年买了十万元股票基金的小基民,我真的有话要说。

      看报纸上说,2010年基金行业给我们基民总共挣了56亿,大幅跑赢A股市场。我们看着挺高兴。不过,后来发现了,这50多亿基本上是债券基金挣的。股票基金加在一块是亏了钱的。这就难怪我账户上的资产至今拉着“红字”(亏损)。我本来以为就我郁闷,没想到“天涯处处都是同命人”。

      2010年的市场什么都涨,大蒜、绿豆、白糖都涨多了。但我当年精挑细选的基金却跌了,账面亏损厉害。我的十万元钱如果存在银行里,哪怕活期都能有300多元进账。如果存个一年期定期有3000元了。可现在投资在股票基金上,却缩水了。当初,银行卖基金时,说你们是专家理财,为啥我现在体会不到呢?

      你们的客户服务人员老跟我说,公募基金是相对业绩,你们比市场指数跑得好,将来指数涨起来就好了。又说,基金是长期投资要长期持有才有效果。

      这道理我明白,不过,我怎么感觉你们的投资越做越短期了呢?看报纸报道说,去年行业里买卖股票最频繁的基金一年换手了20多倍。我估摸着大概是2个礼拜就换了次仓,这比几万块钱的散户“短差”都跑得快,几个亿、几十个亿的基金这么做,不是在给证券公司打工么?我看了报道了,你们行业去年给证券公司60亿了,要是悠着点,我们基民的收益都翻倍了!

      去年尽管我们基民没挣钱,不过听说基金公司、银行可没少挣。新闻里说,基金公司去年1年收了300多亿管理费,银行收了50多亿托管费,证券公司收了60多亿佣金,这让我们亏了钱的基民说什么好呢。听说行内最好的基金经理收入都过1000万了。我这辈子都看不到那么多钱。不过,我不反对基金经理高收入——只要能给我们挣钱,而且不搞老鼠仓。至于业绩不好的,或是走关系进去的,薪水该省就省点吧。

      有人告诉我说,基金公司这300多亿管理费没全放在口袋里,一多半被迫“孝敬”给银行渠道了。我觉得这不对。该给谁的钱就是谁的钱,银行又没给我们基民提供什么“增值服务”(至少我买的基金没有),凭什么拿我们付给你们的管理费。你们的管理费你们就拿着,如果嫌多过意不去,可以退点给我们。

      你们过去一直说“价值投资”,这两年价值投资不提了,都说“策略投资”,我有点担心。价值投资的道理我懂,策略投资就不懂了,一会儿CPI,一会儿GDP ,一个月把股票倒腾好几遍,去年一路把什么中小盘股的市盈率炒到了大盘股的五倍,今年又是一通狂跌,时不时地还踩个“地雷股”。我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做任何工作都要脚踏实地,靠灵感、搞短线不是挣钱的活,对不对?

      另外,还请你转达给领导两个事,首先是,请他多下点功夫在公司的团队上,团队稳定了,我们基民才放心。听说现在私募和券商挖人挖得厉害,有的公司基金经理、总经理都在换人,这我们可吃不消。最好公司体制能有个好的突破,让大家都更安心、用心。

      另一个事是,贵公司那些业绩好的大牌基金,我们去银行总也买不到。能不能让公司尽量多拿些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好基金出来卖。那些表现不好的基金是不是就不要再拿出来营销了。尽管我们是小钱,但是我们也想分享好的专家理财。我们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和机构一样重要,这个道理说到哪里都说得通吧?

      拜托了,我们也没什么投资渠道,就指望你们帮着增加些财产性收入了。

      

      一个普通读者、基金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