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信息披露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理财一周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不能收藏的时候,我们只做记录
  • 谁之困 谁之惑——尤伦斯清盘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 从尤伦斯
    看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  
    2011年4月8日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T6版:艺术资产·批评
    不能收藏的时候,我们只做记录
    谁之困 谁之惑——尤伦斯清盘带来的效应和启示
    从尤伦斯
    看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尤伦斯
    看中国当代艺术价值
    2011-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彭德

      ⊙彭德

      

      尤伦斯抛售106件中国当代艺术藏品这件事情,尽管外界吵得不可开交,但笔者认为,这很正常,也符合尤伦斯的商业逻辑。很多国人觉得很不可思议或者很愤怒,多少有些无的放矢。尤伦斯长期重视中国当代艺术,应当予以肯定,至少说明他要比许多中国投资者和投机者有眼光和先见之明。

      尤伦斯转战印度的消息传出后,艺术市场一时间不啻遭遇了一场强震。但在我看来,本国的顶级艺术市场到了供不应求的临界点,重复与速成的创作风气正在形成。市场如潮,高潮意味着退潮。最具有潜力的艺术市场,今后在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越南;未来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肯尼亚、朝鲜。大藏家到当地去从事公益性收藏,应该受到今人和后人的尊重。即使从事投资性收藏,如果捷足先登,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大受其益。

      印度是个新兴的经济体,它的当代艺术一直没有受到关注,他的当代艺术应当受到关注就像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受到关注一样。

      尤伦斯收藏的作品很多都是当红艺术家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研究当代艺术应该去美国、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因为他们早期代表作都漂洋过海了,而当代艺术家近期作品不一定很好。艺术家开始是靠他们作品的力量,使他们成了知名的画家,到后面他们的画能卖出大价钱,主要是靠他们名气。这种现象也是尤伦斯退出的原因之一。艺术家不断重复自己,既没有新意,技术上也越画越粗糙,谁愿意持续收藏?很多当代艺术家对文化、社会、现实的穿透力越来越小,视野越来越狭隘,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使藏家继续充满热情的关注。这么多年能有几件能够穿透文化、穿透现实、穿透历史的作品,在我看来,很少很少。那么大的价位,画出的作品很一般或者平庸,怎能让国际上有眼光的收藏家持久地关注,那不符合逻辑。

      2011年1月,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发布了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全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总成交额高达573亿元人民币,较2009年已经创纪录的225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增长了超过150%,这是从未有过的暴涨,而且基数也并不小。

      通过尤伦斯之前的古代藏品的拍卖,例如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就拍出了1.69亿元,可以看出中国各方面投资找不到落脚点,惟有艺术品市场“这边风光独好”。尤其是中国喜好攀比的习惯特别厉害,梵高、毕加索卖到1亿美元以上,中国要把自己的画家也炒上去,比如张大千、齐白石的画也要炒到一个亿才算罢休。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中,话语权不是争夺得来的而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旦中国藏家有了雄厚资本,特别是有了眼光和先见之明,也会自然而然地获得话语权。三十年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带有明显的西方思想烙印,话语权必定在西方。只有中国艺术具备了独特的、超越狭隘国界、超越西方思想的穿透力时,才有资格获得话语权。

      到那时,关于尤伦斯的所有争论,都将化为乌有。

      (著名批评家,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