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观点·专栏
  • 6:财经海外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地产投资
  • 12:产业纵深
  • 13: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海水淡化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设备国产化成为“硬指标”
  • 海水淡化已具成本优势
    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
  • 上市公司拼抢海水淡化产业“制高点”
  •  
    2011年4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产业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产业纵深
    海水淡化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
    设备国产化成为“硬指标”
    海水淡化已具成本优势
    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
    上市公司拼抢海水淡化产业“制高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海水淡化已具成本优势
    产业发展进入黄金十年
    2011-04-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全球海水淡化设备年均市场容量约40亿美元,中国海水淡化设备未来十年投资规模将高达120-140亿元,海水淡化发展进入黄金十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3万多座,海水淡化日产量约3500 万吨左右,解决全球1亿多人的供水问题。按照目前平均海水淡化设备7000元/吨/日的成本测算,中国按照未来10年海水淡化产能增加170万-200万吨/日来测算,未来十年海水淡化设备投资有望高达120-140亿元,行业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目前淡化海水成本已降到4-5元/吨,大规模应用已经具备成本优势。相比南水北调,对于北方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在中国更具有现实价值。

      目前,海水淡化方法已出现了数十种之多,但达到商业规模的主要有反渗透法(SWRO)和蒸馏法,也就是常说的“膜法”和“热法”,其中蒸馏淡化技术又分成多级闪蒸(MSF)、多效蒸馏(MED)和压汽蒸馏(VC),而适用于大型的海水淡化的方法只有反渗透法、多级闪蒸法和多效蒸馏法。

      国际上海水淡化技术领先的公司主要是以色列的IDE 公司、法国的威立雅公司、新加坡凯发公司、日东电工集团和美国海德能公司等。我国海水淡化技术经过 40 多年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已经完全掌握了反渗透法、蒸馏法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设备造价比国外降低了30%—50%,吨水成本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大规模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技术上来看,目前我国主要应用的方法是反渗透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由于反渗透法具备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持续降低、耗能少等优势,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综合申万和华泰联合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