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产业纵深
  • 11:信息披露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B26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前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前沿广角
  • 基金分歧通胀走向 建议规避强周期行业
  • 外资投行:短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 如何看待“管好通胀预期”
  • 博时卓越品牌基金逆市上涨 网络千人会受关注
  •  
    2011年5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场封面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场封面
    基金分歧通胀走向 建议规避强周期行业
    外资投行:短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如何看待“管好通胀预期”
    博时卓越品牌基金逆市上涨 网络千人会受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何看待“管好通胀预期”
    2011-05-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庄健 ○主持 于勇

      ■论道

      ⊙庄健 ○主持 于勇

      

      日前央行发布的《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把“稳定物价和管好通胀预期”列为货币政策的关键。

      政府之所以重视通胀预期,原因在于通胀预期往往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导致“通胀——通胀预期——通胀”螺旋式的上升。中国在1987年夏天出现的抢购商品潮、2007年股票市场疯涨等情况,都是通胀预期推动价格飙升的具体案例。

      通胀预期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现实通胀率的高低、以往通胀持续的时间、当前经济形势、当前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以及公众对相关政策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信赖程度等。此外,通胀预期通常还易受货币政策透明度、中央银行独立性、中央银行控制通胀的有效性等因素的影响。为什么近两年央行一直强调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和“管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这与央行所肩负的责任有关。在具体操作中,央行除关心通胀外,还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和国际收支状况,即所有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由于央行政策目标是多元的,但这些多元目标有时会出现矛盾,如高增长和低通胀有时就不可兼得,保就业和抑制通胀、缩小贸易顺差也会出现相互掣肘,央行有关防通胀和治理通胀的措施就会显得不够明确、不够有力和不够持续。而这种不以反通胀为首要目标的做法难免会影响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赖,从而会影响其通胀预期。

      有人提出为什么在当前通货膨胀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还要把“管好通胀预期”作为重点?上面已经说了,通胀预期的高低与现实通胀率的高低和以往通胀持续的时间有关。并不是说有了现实的通胀,就不再有通胀预期的存在。恰恰相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前通胀越高,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也就越高。当前既存在抑制未来价格上涨的因素(如货币信贷增速回落,粮食连年增产等),又存在推高未来价格上涨的因素(如全球流动性过剩、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大等),如政府不继续采取相关措施,人们的通胀预期就会与这些容易引发通胀的因素相互推动,导致更高的通胀水平出现。

      根据央行的报告,在历数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同时,特别指出“继续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这似乎表明利率工具是管理通胀的最有效手段,但如前所述影响通胀预期的因素很多,使用任何一种或几种货币政策工具都不能有效管理好通胀预期。国际经验表明:管理通胀的最好办法是为通胀预期找到一个明确目标(即名义锚),把在一定时期达到某一通胀率(或通胀率区间)作为唯一目标——或称之为“通胀目标制”才是较为有效的办法,因为通胀目标制使得货币当局可以利用所有可以得到信息(并非仅是货币变量),来制定货币政策。

      由于中国央行有限的独立性和政府在利率方面的限制,虽然央行目前采取正式的通胀目标制尚不成熟,但仍然可以考虑尝试通胀目标制的一些做法,如公布明确的通胀调控目标或范围,并承诺在几年内达到。另外,还需要提高央行的公信力,自主管理外汇储备,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并扩大汇率的灵活性。

      (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