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观点·专栏
  • 6:财经海外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市场震荡加剧 全球大宗商品经历“五月之殇”
  • 农产品期货普遍回调 短期压力仍较大
  • 国际油价走势蹊跷 国内市场或静观其变
  • 基本金属:紧缩政策压制需求 下跌空间仍然存在
  •  
    2011年5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产业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产业纵深
    市场震荡加剧 全球大宗商品经历“五月之殇”
    农产品期货普遍回调 短期压力仍较大
    国际油价走势蹊跷 国内市场或静观其变
    基本金属:紧缩政策压制需求 下跌空间仍然存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市场震荡加剧 全球大宗商品经历“五月之殇”
    2011-05-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衡道庆 王晓华
    封十一


      5月份迄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可能是几年来最猛烈的一波跌势,单周损失市值近千亿美元。目前,以金属、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市场仍在剧烈震荡,继续挑动着投资人的神经。国际市场的表现也直接影响到国内大宗商品的走势。国际油价的“上蹿下跳”可能会导致国内油价进入一轮长时间的静默期;基本金属方面,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紧缩政策压制需求,下跌空间仍然存在。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衡道庆 王晓华

      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普遍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前期涨幅过大有很大关系。随着调整压力不断积聚,获利丰厚的市场参与者们随时都在找寻落袋为安的机会,而地缘政治、货币紧缩预期等作为诱因,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市场的震荡。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轮大宗商品暴跌的表象背后,还有一个更需要引起关注的因素,那就是市场对于美联储量化宽松(QE)政策可能退出的预期,后者支持了美元近期的企稳走强。尽管美联储短期内还不会明确传递退出信号,美元可能还有反复,但近期的商品暴跌已经为投资人发出了警讯。

      

      大宗商品“乐极生悲”

      16日,大宗商品经历了又一个跌宕起伏的交易日。当日美国收盘,标普GSC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跌1.2%,定格在675.74点。而就在半个月前的4月29日,这个覆盖了24种商品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还曾高达758点,创下自2008年7月以来的近三年高点。

      “近期的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印证了一个事实,即前一阵的大宗商品狂热可能是一个泡沫。”标准普尔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大卫·维斯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轮下跌之前,大宗商品市场可谓热得发烫。各类商品频频创下数十年乃至历史新高。4月底,黄金价格连续刷新历史高点,并一举突破1500美元,最高达到1575美元附近;白银价格逼近50美元,创下至少30年来的最高点。铜价在今年早些时候站上五位数大关。原油价格则在4月底突破110美元,创两年半以来的高点。

      和维斯持类似观点的人不在少数。瑞士信贷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几周前就对记者表示,大宗商品总体上已出现“超买”,因此调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谓“乐极生悲”。在近乎狂热的暴涨之后,大宗商品市场过去几周的跌势也是数年来罕见的。在这波下跌的第一周,也就是截至5月6日的一周时间里,标普GSCI商品价格指数大跌11%,创下自2008年12月以来的最大周跌幅。据统计,仅在5月第一周,国际上各类大宗商品期货以及ETF的总市值就蒸发了990亿美元。

      

      商品下跌与美元走势密切相关

      业界认为,促使投资人一下子疯狂抛售大宗商品的“导火索”,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奥巴马政府宣布击毙本·拉丹这样的地缘政治诱因,也有美国打击期市投机的原因。另外,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也被列为打压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之一。

      不过,在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技术性”的重要因素被不少人所忽略,即美元近期的上涨。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这一因素才是导致大宗商品暴跌的“罪魁祸首”。

      霸菱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科尔表示,近期有迹象表明,投资人开始更加担心美联储即将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并因此削弱了投资大宗商品等高风险资产的热情。从时间点上看,还有一个多月,美国的QE2就要如期结束。

      在5月第一周大宗商品暴跌期间,美元指数与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负相关系数飙升至70%,而4月中旬仅为10%。这说明,这一轮商品下跌与美元的走势有密切关联。

      从4月29日至5月16日,美元指数累计涨了4%;同期,标普GSC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则重挫11%。

      

      美联储退出步伐引发关注

      瑞银资深经济学家、联储问题专家德鲁·马图斯在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美联储已接近于逆转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美元以及国际市场带来冲击,其中也包括大宗商品市场,这种冲击的力度会非常大。

      马图斯认为,美国经济似乎已进入一种可持续的温和复苏模式。在此背景下,美联储开始将更多关注力放在通胀方面,当局可能采取某种形式的政策收紧,包括在6月底如期结束QE2,以及在明年年初启动首次加息,而QE3的出台则基本没有可能性。

      但业内人士也指出,至少在眼下,还不能判定美元就此反转,毕竟近期美元反弹也“受益”于欧债危机的再次恶化。而下一步欧元区可能继续加息,从而压制美元。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和通胀方面的形势在朝着有利于政策收紧的方向发展,但美联储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勇气来公开宣布启动退出。

      目前业界的普遍预期是,随着QE2在今年6月底结束,美联储可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即将所购债券到期后的收益用于再投资。但加息可能要到明年。

      就目前来说,维斯等不少经济学家都认为,这波大跌并不意味着大宗商品就此进入熊市,而只是长期上涨过程中的一次调整。当然,对投资人而言,这一波的商品暴跌也敲响了警钟,即一旦美国明确启动退出步伐,引发美元急速反弹,大宗商品市场可能再现类似的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