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观点·专栏
  • 6:财经海外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保险中介“十二五”蓝图初显
    支持上市融资突破资本“瓶颈”
  • 汇丰王冬胜:
    打造亚太区五大“超10亿美元”市场
  • 人保集团整体登陆资本市场提速
  • 牛锡明:民企财富管理业务前景广阔
  • 从衣食住行看经济
  • 券商投顾业务初见成效
    投顾身价有望比肩基金经理
  • 中行与四川重点企业开展债务融资合作
  •  
    2011年5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市场·机构
    保险中介“十二五”蓝图初显
    支持上市融资突破资本“瓶颈”
    汇丰王冬胜:
    打造亚太区五大“超10亿美元”市场
    人保集团整体登陆资本市场提速
    牛锡明:民企财富管理业务前景广阔
    从衣食住行看经济
    券商投顾业务初见成效
    投顾身价有望比肩基金经理
    中行与四川重点企业开展债务融资合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衣食住行看经济
    2011-05-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A1)

      上述数据表明,针对劳动力的自然禀赋,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策略重点,而纺织品、机电产品和能源矿产品等在进、出口中的比重变化,则反映出中国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劳动双密集的转变。与之相对,中国政府在资源配置导向上,则采取了前期重点配置纺织行业,转到后期的装备制造业(背后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

      上述资源配置的路径,反映到居民消费方面,则造成居民在食和居方面受通胀影响最大的局面。

      以2000年12月份的物价指数为基数,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整体通胀物价水平增加了25.5%(以CPI来衡量),其中食品类上涨了73.2%,居住类上涨了36.34%,衣着类下跌了12.22%,交通和通讯类下跌10.97%。

      同期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食品类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37.94%降至2010年的34.99%;交通和通讯类比重由8.61%升至15.52%;而衣着类和居住类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0%左右。

      这两组数据反映出,十余年来中国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行的问题解决得最好,该类支出增加,而价格水平下降;其次是衣的问题,支出比重变化不大,价格水平下降;而行和衣两个方面福利的改善,和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铁路、公路建设以及纺织业出口的高增长大致能够对接上;相应居民在食和居两个方面则相对恶化,又与近年来高房价和食品价格几次快速上涨相呼应。

      居民抗通胀能力被多重因素弱化。伴随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却显得相对乏力。1996年之前,与劳动生产率年增速相比,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速交替领先,并且基本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1996年后局面发生逆转,当时中国为应对亚洲经济危机首次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速不仅超过居民收入增速,而且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相应居民收入增速持续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速:1996年财政收入增速、居民收入增速和劳动生产率增速分别为11.6%、12.3%和8.6%,到2010年三者增速分别为15%,6.6%、8.9%,期间差距的高点出现在2007年,当年三者增速分别为24%,7.6%和13.3%。

      这组数据显示,相对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改善,居民本应得的福利明显被侵占了。

      几组数据综合起来,一个清晰的结论是:近年来通胀压力的剧增,实源于居民在住和食两个方面福利的恶化,而此局面的形成主要由于两个方面:

      一是,伴随中国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必定造成工业和城市用地对农业用地的侵占,而这一侵占自然会反映到住和行两个方面供需关系上的持续紧张,而且带来能源矿产品需求的增加。

      二是自1998年始,即积极财政政策的首次实施,直至2003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相应银行改制进入实质阶段,此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造成政府干预经济的着力点由财政转为金融,随后3%的银行利差近乎成为铁律,居民在储蓄方面又受到负利率的侵蚀。

      因此,从“衣食住行”四个维度,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侧重点,而这一侧重则源于既定的经济发展策略。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点向内需转变、民生向社会核心的转变之下,政府作为资源最强的控制者和政策的制定者,应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上作出相应调整,而此点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经济数据和经济模型来描述,仅简单的“衣食住行”四个字就足够了。

      (作者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