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公司巡礼
  • 13:开市大吉
  • 14: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5:路演回放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观察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对话
  • A16:基金·人物
  • 海富通基金:二季度投资宜均衡配置
  • 打草惊蛇
  • 移动影院的乐趣
  • 一天“70亿” 今天你“债券”了没?
  •  
    2011年5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12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 A12版:基金·投资者教育
    海富通基金:二季度投资宜均衡配置
    打草惊蛇
    移动影院的乐趣
    一天“70亿” 今天你“债券”了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打草惊蛇
    2011-05-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建位

      ■“巴菲特投资36计”之二十二

      ⊙刘建位

      

      原文为: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按语为: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林木、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打草惊蛇,原来是指打动草惊动藏在草里的蛇,从而发现潜在的危险。而巴菲特投资如同用兵,非常谨慎小心,先用怀疑的眼光提出各种疑问,再一一疑以叩实,最后察而后动。

      2007年10月,巴菲特第二次来到中国,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的记者问:“巴菲特先生,您认为投资以前实地调研是必需的吗?”

      巴菲特说:“你必须了解你买的是什么。”

      毛泽东有句名言: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巴菲特投资一家公司之前,首先大量阅读相关资料,然后寻找机会进行实地调研。他的投资戒律是:不调查就没有投资权。

      我们来看看巴菲特打草惊蛇的两个经典的调研数数案例。

      

      巴菲特打草惊蛇案例之一:

      数油罐车

      有一次,巴菲特阅读大量资料之后,有意购买斯图德贝克公司(Studebaker)的股票。在购买之前,他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还有一些疑问,决定去这家公司进行调研。

      当时这家公司生产一种汽油添加剂STP。巴菲特想问问他们生产的汽油添加剂产量是多少,销售收入是多少。但是这家公司不论巴菲特怎么问都不告诉他。巴菲特想了很多办法,都打听不到。

      后来巴菲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就去这家公司旁边的火车站,从早上8点一直待到天黑,数数一共来了多少这家公司油罐车。因为斯图德贝克公司生产汽油添加剂的原料都是油罐车从外面运过来的。巴菲特根据油罐车的数量,估算公司每月消耗的原料数量,再推断公司每个月的产量,由于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然后根据价格就可以推断出这家公司每个月的销售收入是多少。巴菲特就这样每天蹲在火车站数油罐车,一直数了大半个月。巴菲特发现,来的油罐车越来越多,这表明公司产量不断增长,销量和收入肯定大幅增长,利润就会相应大幅增长,最终肯定会推动股价大幅上涨。于是他大量地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大赚一笔。

      

      巴菲特打草惊蛇案例之二:

      数信用卡

      巴菲特每次出去吃饭购物时,都会留心观察顾客付款时用的是什么卡,数数美国运通卡、维萨卡、万事达卡三大银行卡各占了多大比例。碰到他熟悉的店老板,还会仔细询问。

      美国运通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的银行之一。1891年它第一个推出了旅行支票,使人们不带一分钱现金就可以周游全世界。当时普通的美国人都能负担得起航空旅行,他们到全世界旅行的同时也把这家公司价值5亿美元的旅行支票带到了全世界。运通的旅行支票在全世界流通就像货币一样通行无阻。1958年,美国运通又第一个推出了信用卡,引导了一场信用卡取代现金的革命。到了1963年,美国运通卡已经发行了1000多万张。当时的美国运通在美国金融行业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新星。

      但是就在这一年美国运通遇到了大麻烦。一家规模很大的企业叫联合公司,用一批据称是色拉油的货物仓库存单作为抵押,从美国运通进行贷款。后来联合公司宣布破产,清算时债权人想从美国运通收回这笔抵押的货物资产。1963年11月,美国运通调查发现,这批油罐中只有少部分装的是色拉油,大部分是海水。美国运通遭受了重大诈骗,损失估计达1.5亿美元。如果债权人索赔的话,可能会导致美国运通资不抵债而破产。这个消息吓得华尔街一窝蜂地疯狂抛售美国运通的股票。1964年年初,短短一个多月,股价就从60美元大跌到35美元,跌幅高达40%,市值蒸发了1.2亿美元。

      巴菲特明白,美国运通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品牌,美国运通公司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信任。巴菲特最担心的是,这个事件形成的公司名誉上的污点,会不会渗透到客户的意识里,以至于他们以后再也不信任美国运通这个招牌?

      巴菲特开始走访奥马哈的饭馆,以及那些接受美国运通公司信用卡和旅行支票的地方。他还雇佣亨利·勃兰特帮他彻底进行调查。

      勃兰特探访旅行支票的使用者、银行柜台出纳、银行职员、饭馆、旅馆,以及持有信用卡的人们,看看美国运通公司和竞争对手相比业务表现如何,弄清楚运通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是否会大幅下降。他带回来有1英尺多高的材料。巴菲特分类仔细看过后作出判断,客户们仍然非常高兴使用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公司的品牌号召力仍然非常强大,华尔街上的投资者纷纷抛弃了美国运通的股票,但大街的消费者却没有人抛弃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

      他根据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完全不同当时华尔街的普遍观点:这场丑闻并没有打垮美国运通,美国运通的旅行支票和信用卡仍然通行全世界。它拥有旅行支票市场80%的份额,在信用卡市场上也占据主导性的市场份额。巴菲特认为,它这次遭遇巨额诈骗,只是一次暂时性损失而已,长期而言,没有任何因素能够动摇美国运通的市场优势地位。

      于是,巴菲特决定大笔买入。1964年他将自己管理的40%的资金用来买入美国运通股票。后来诈骗犯被抓住并被起诉,美国运通也与联合公司债权人达成和解,继续正常经营。2年之后运通股价上涨了3倍,5年后股价上涨了5倍。

      如果你准备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先问问你自己,你调研过了吗?有没有打过草惊跑蛇消除所有疑问?务必疑以叩实,方能察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