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路演回放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T1:艺术资产
  • T2:艺术资产·新闻
  • T3:艺术资产·聚焦
  • T4:艺术资产·市场
  • T5:艺术资产·投资
  • T6:艺术资产·批评
  • T7:艺术资产·收藏
  • T8:艺术资产·大家
  • 中国概念股海外遭狙击 或将冷却上市热
  • “独立研究机构”的角色
    值得怀疑
  • 多重利空突袭 中国概念股面临价值重估
  •  
    2011年6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中国概念股海外遭狙击 或将冷却上市热
    “独立研究机构”的角色
    值得怀疑
    多重利空突袭 中国概念股面临价值重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独立研究机构”的角色
    值得怀疑
    2011-06-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晓华

      ⊙记者 朱周良 ○编辑 王晓华

      

      针对近期一些海外研究机构指控中国概念股财务造假并引发股价暴跌,香港资深投行家温天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类似事件反映出部分民营企业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和披露不足。但与此同时,一些所谓“独立研究机构”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可疑,值得监管部门深究。

      近年来,大批以“中国概念”为卖点的新兴民企蜂拥赴海外上市。直接投资中国渠道有限的投资人,希望通过投资赴海外上市的中资股,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温天纳注意到,即便其中的不少公司市盈率已高达100倍,有的甚至是长期亏损,也照样受到海外投资人热捧,挂牌当天的升幅经常是以“倍”计算。

      但温天纳表示,这种泡沫已有爆破迹象。近三个月,在美国有5家中资股被除牌,另有近21家被停牌,原因绝大部分是财务纪录涉嫌造假、不符合披露要求或存在重大不一致。

      温天纳表示,在最近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热潮中,尽管大部分的企业是可信和清白的,但确有一些“害群之马”利用监管漏洞及外国人对中国的不熟悉,进行诈骗行为。具体来说,欺骗的方式可能有两种:一是鼓吹公司在行业内的光明前景,说服投资人押注公司的未来;另一种则是直接造假,轻者夸大用户数量,重者虚构业绩和资产,由于当地监管机构和投资者难以赴中国查核,因此很多情况往往难于发现。

      不过,温天纳认为,就最近的中国概念股卖空潮而言,涉及的一些研究机构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温天纳注意到,最近发表报告质疑中国民企的财务资料不实及建议投资者沽空的机构,很多时候都是同一家。类似的“先卖空再唱空”的手法属于不道德行为,并有造市之嫌。

      “原则上说,发表研究报告者应该中立,投行的研究部和投资部也应设防火墙以避嫌。”温天纳说,“类似的所谓独立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形同金融界的越洋恐怖分子,借着跨境监管的漏洞,以言论影响市场,从中牟利。”

      温天纳表示,对于一些机构是否涉嫌通过揭发丑闻而狙击做空相关股票并从中非法获利,值得监管当局深究。

      当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温天纳表示,一些民企如果不是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诸如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或披露不足,也不容易被别人抓着辫子,借机发难。

      还有一个值得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国近期持续推进的货币收紧已导致市场资金吃紧,民间融资成本大增。这也为本来就较难获得融资的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