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市场调查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路演回放
  • A7:资金·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中国经济为何不会硬着陆
  • 宏观决策亟待拨开增长和通胀迷雾
  • 朱民升任IMF副总裁
    或许象征意义更大
  • 咦,啥时候银行收费又调整啦?
  • 在行情不振与经纪业务转型双重考验下
  • 美联储QE3乌云密布
  •  
    2011年7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中国经济为何不会硬着陆
    宏观决策亟待拨开增长和通胀迷雾
    朱民升任IMF副总裁
    或许象征意义更大
    咦,啥时候银行收费又调整啦?
    在行情不振与经纪业务转型双重考验下
    美联储QE3乌云密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行情不振与经纪业务转型双重考验下
    2011-07-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陈宁远

      

      要问上半年的A股市场好不好,一个最简便的判断就是看券商的日子好不好过,券商股的表现怎么样。很显然,这两个指标都欠佳。今年上半年券商类指数的最高点为631.92点(3月9日),比去年最高点742.24(2010年10月26日)少了110多点。难怪,据说可能是今年业内利润最高的海通证券,股价也从13.10元跌到8元多。

      券商日子普遍不那么好过的是容易想见的。原因很简单,今年以来沪深A股市场总体呈现熊市状态,从年初至今,沪市指数基本以2800点为中轴来回盘整,成交量从2月后日渐萎缩。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的数据,截至6月底,尽管有效开户数从去年底的13391.04万户微增到13544.26万户,但日均交易量却从去年的2155.73亿元下降到6月的1492.69亿元,下降了30%。

      这意味着中国券商赖以为生的经纪类业务无法为券商提供理想的收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券商经纪业务占比为71.84%,2009年这一数字为69.23%,而到了去年,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已降至56.8%。再看今年一季度上市券商公布的季报,经纪业务收入占到总营收的比例继续下降至43.87%。

      若从表面上看,这有可能是券商在争取经营多元化,比如资产管理、再如投行加直投以及固定收益部门为某些券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等等。但实际上,经纪业务下降导致券商的日子难过是不争的事实。

      道理也很简单。首先,目前中国的券商因为经营手段缺乏而过度依赖经纪业务的情况并未有实质性改变。经纪业务的下降,正是今年上半年券商整体业绩下滑的根本原因。这既有天灾(碰到熊市了)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自从2009年10月证监会放开新设营业部限制之后,新的营业部如雨后春笋一般从一线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迅速向二线乃至三线城市扩散。尤其这是一项让中小券商受益的政策,因此之故,在此轮营业部新店开张的过程中,少数中等规模券商的扩张力度最大。可是店多米少,交易佣金迅速下滑。以往稳定在千分之一以上的费率,急剧下降到万分之三之下,甚至突破券商交易成本。

      这个市场人为结果的因素,就其积极性方面来看是很显著的。这给投资人带来降低交易成本的好处,可以鼓励投资人更积极地参与市场。但这对券商来说却是一个新课题。券商能向投资人提供服务,并且取得佣金收入,并非大大小小的券商心里怎么装着投资人,也不是他们提供了多么优质的投资顾问服务,而是券商有着受到行政管制的交易通道。如今交易通道多了,投资人可选择的范围就大了。哪家营业部好,投资人就去哪家,市场这样的变化趋势,天然地就要求只能提供交易服务的营业部,必须全方面为客户着想了。

      去年,名不见经传的五矿证券经纪业务增幅名列第一,今年市场份额增幅继续保持第一。而经纪业务市场占比排名第一的银河证券,今年继续排名第一。这种新形势下的经纪业务的竞争力,也许不是价格战打出来的,而是综合服务水平提高的结果。

      从经纪业务面临的转型和市场调整来看,券商的其他业务模式,比如去年以来给某些券商带来意想不到的直投加投行的收入,其实并非是所有券商都能享受到的。在监管层那里,过去5年,这项业务只是试点,而今年7月8日证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直接投资业务监管指引》,决定将直投业务纳入常规监管。该指引要求券商直投业务投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本的15%,直投子公司设置直投基金的可以向社会募集资金,但需限定投资者类型,并限定单只直投基金投资者数量不得超过50个。目前,据悉还只有中金一家公司拿到了向社会募集资金试点的牌照。大面积推广显然还需要时日,至少不可能在今年全面改善券商在A股市场基本靠天吃饭的局面。而且对这项新业务此时做评估还需要相当谨慎,因为目前A股市场券商直投和投行业务利益交叉实在过于明显。这甚至都不必举例,只要打开去年在创业板采取这种直投加投行业务上市的公司的目录,就可以看到这项新业务并未使中国券商真正学会了投资,学会了多元化经营。在同一券商投行和直投业务缺乏防火墙的情形下,证监会此时出台相关指引,但愿能起到在发展新业务的同时切实防范市场风险的作用。

      毫无疑问,市场总是在波浪起伏中,只有那些在熊市中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结构,始终保持竞争力的券商,在未来的牛市里才会有作为,而这个间隔期未必会很长。 (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知名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