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产业纵深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能源前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期货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大宗商品价格将呈近弱远强走势
  •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影响面广
  • 第一要务
    是稳定物价
  •  
    2011年8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大宗商品价格将呈近弱远强走势
    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影响面广
    第一要务
    是稳定物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宗商品价格将呈近弱远强走势
    2011-08-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克新

      美债违约警报暂时解除后,又有评级机构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在其影响之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向如何?总体看来,今后大宗商品价格行情,主要受到经济减速与美元贬值两大因素制约,呈现先抑后扬,近弱远强格局,并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陈克新

      

      全球经济减速

      拖累大宗商品需求

      不久前美债违约问题之所以令世人瞩目,主要在于全球金融体系会因此遭遇重大冲击,甚至引发世界经济衰退。虽然目前美债违约风险暂时解除,各国金融机构松了一口气,但巨额债务问题并未消失,反而因为“借债天花板”提高而规模更加庞大。

      债务上限提高后,美国公共债务将进一步增加。有人测算过,未来10年美国政府赤字预计高达10万亿美元,即使实现协议要求的2.5万亿美元减赤目标,每年的政府财政赤字也将达到7500亿美元,10年之后的2021年,美国将累计增加政府财政赤字7.5万亿美元,比现在的14.3万亿增长50%。

      庞大债务的持续增长,势必加重政府财政利息负担,导致其他方面支付能力被迫缩减。现在美国政府每年支出的债务利息就达到数千亿美元,为美国年度财政支出的六分之一。不仅如此,美国虽然暂时避免了债务违约,但却丧失了AAA主权评级。

      而按照美国两党协议,在提高债务上限同时,必须在未来削减大致相当规模财政赤字。而在政府收入(加税与经济提升)不能显著增加的前景下,任何削减赤字计划都意味着紧缩开支,这对于因为需求不足而乏力的经济复苏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据此认为:美国经济再次出现衰退的概率正在上升,且已达到五成左右。

      除了美国债务以外,欧元区债务问题将是另外一个抑制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雷区”,甚至是更大的“雷区”。尽管前不久对于希腊进行了救助。但欧债危机也没有被止住,并且向意大利(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及西班牙(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蔓延,并有可能成为“新的雷曼兄弟”,引发对于全球经济更严重冲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因此发出警告:其影响范围甚至可能超越欧元区经济体。

      全球经济衰退魅影从公布的最近月份各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略见一斑。陆续公布数据显示,美国7月ISM制造业PMI从6月份的55.3降至50.9,远低于预期水平54.9;欧元区7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为50.4;英国7月Markit/CIPS制造业PMI更是降至荣枯线下方的49.1。中国7月制造业PMI降至29个月低位50.7%,距离衰退仅一步之遥。

      由此可见,虽然美国提高了债务上限,暂时避免了债务违约,但欧美国家债务庞大问题依然存在,住房和就业疲软问题依然存在。投资者与生产者信心不足、消费者“捂紧钱袋”以及政府被迫削减开支,几大效应叠加,将使得全球需求形势恶化,世界经济复苏也因此更为乏力,甚至出现最糟糕的情况,即全球经济的二次探底。

      包括美国在内世界经济减速,势必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实体经济需求的明显减弱。因此,近期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低。其中石油价格一周内跌幅达到9%。如果世界经济再次衰退的局面真的出现,市场恐慌情绪蔓延,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会再次暴跌,甚至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庞大债务引发美元贬值

      形成商品价格上涨压力

      确实,提高债务上限后,美国总统可以有权借贷更多的钱,一直到完全取消举债限制,将举债一直进行下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新增加的国债由谁来买?谁借钱给美国政府呢?

      按照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在美国政府的主要债权人中,排在首位的是美国社保基金,持有美国国债2.67万亿美元,占国债总量的19%;其次是美国财政部,持有1.63万亿美元,占比11.3%;排第三的是中国,持有量为1.16万亿美元,占总量的8%;再往下是美国家庭和日本。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业银行仅持有2.1%(3018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债权人中位列第十一位,对美国国债前景很不看好。

      由于此次美国朝野两党斗争损害了美债信誉,加之美国政府在“违约”问题上确有前科(黄金与美元兑换及比率脱钩),实际上所有美国政府债权人,都希望在可能情况下远离美债。此外,为了提高购买美国国债积极性,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缓解资金困难,美国决策机构很有可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此来压低长期利率,并推高国债价格。

      旧债加上新债,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债务利息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远远超出了美国政府偿债能力,也使得美国政府除了开动印钞机弥补,变相赖账之外,别无出路。其结果,当然是大量美元源源流入市场,引发美元贬值,尤其是另类美元贬值幅度(黄金等商品的美元实际购买力)的加大与速度加快,进而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

      

      两大因素博弈

      导致大宗商品市场近弱远强

      总体而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行情处于上述两大因素的博弈之中。如果经济减速,甚至经济衰退力量大于美元贬值力量,大宗商品价格便会跌落;反之,美元贬值力量更大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涨。

      近期来看,全球经济减速,甚至二次衰退的可能性增加,使得商品市场面临很大风险,处于相对弱势。无论是矿产品、农产品,还是金属等,都不排除深幅跌落的很大可能。

      中、远期来看,因为多种因素引发的美元贬值将占据上风,完全对冲掉经济减速所产生的利空影响。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的各种“救市”措施陆续出台,抄底资金的大量涌入,加之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情况依然良好,进而共同推动大宗商品价格谷底反弹,而且是较为强劲的反弹。前段时期跌落越是猛烈,其后的反弹力度越是强劲。

      由此可见,今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行情先抑后扬,呈现近弱远强格局,宽幅震荡向上格局。

      

      两大因素博弈

      加大中国经济滞胀风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今后世界经济减速与美元贬值,势必会从两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加大经济滞胀风险,对此切不可掉以轻心,要有危机防范意识。

      一方面,世界经济减速,导致对于中国需求减弱,加大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如果外部环境出现最糟糕情况,而内部坚持紧缩,内外需求同时大幅减缓,效应叠加,中国经济势必失速,GDP的增速有可能达不到7%。虽然现在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但其风险正在增加,并且很大程度上不在我们掌控之中。

      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引发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又会推高国内的物价成本底部。食品、交通、住宅以及资产价格都会相应上涨。值此敏感时期,境外大宗商品因为美元的持续性大幅贬值而上涨,两者效应叠加集中显现,将加大中国物价上涨压力。

      经济加快减速的同时,物价加快上涨,达到一个临界点后,就会出现经济滞胀。这个风险目前已经隐约可见。

      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虽然处于历史高位,但其月度增速已经连续4个月大幅回落,累计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2季度增速回落了20多个百分点,6月份进口也创下近20个月新低,预示着内需不振。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基本不存在投机泡沫的最终消费品需求增速也出现了显著回落。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幅为16.8%,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6个百分点,而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其实际增长率回落了至少6个百分点,有些月份增速回落超过10个百分点。

      即便是名义增长率较高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剔出投资品价格上涨因素后,其实际增幅也有不少回落。应该说,三大需求实际增长率回落过大,尤其是本应继续扩大的国内消费品市场需求增速回落较大,超出了我们预期,并且增加了今后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与非可控性。一旦今后出现重大“题材”,滞胀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作者单位: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