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海外
  • 5:产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价值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基金“打新”:失落与博弈共舞
  • 机会,离债基还有多远?
  •  
    2011年8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市场·调查
    基金“打新”:失落与博弈共舞
    机会,离债基还有多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会,离债基还有多远?
    2011-08-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记者 丁宁 ○编辑 张亦文

      

      作为稳健型的投资品种,打新股一直是债券型基金获取低风险收益的重要途径,而前期新股的大面积破发却使得去年业绩亮眼的债基面临严峻的业绩压力。

      去年全年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7.63%,远高于偏股型基金0.72%的收益率。然而风光并未延续,今年以来债基业绩乏善可陈: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收紧使得市场资金面持续紧张,债基主要投资品种在今年上半年来表现几乎都不佳;“股债跷跷板”效应未能出现,股市的疲软和新股高频率的破发使得债基在权益类投资方面屡屡受挫;近期城投债风波的蔓延更使得债基面临巨大的抛赎压力。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今年以来长期标准债基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31%,一级普通债基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63%,二级普通债基平均净值增长率更是下跌至-2.49%。

      不过,就在投资者对债基业绩担忧日重之时,近期市场上逐渐出现了部分对债基后续走势“偏暖”的因素和预期。

      首先,近期权益类投资收益的提升让部分业内人士感到债基投资价值渐现。数据统计显示,7月不仅新股上市首日全线飙红,而且累计涨幅远超大盘,使得此前为打新所累的债基长舒一口气。

      “从下半年的市场环境来看,债券基金的三大收益来源——债市、股市、新股均有望取得理想表现。”上投摩根强化回报拟任基金经理杨成认为,当前通胀见顶,加息进入尾声,随着下半年资金面紧张的情况逐步缓解,债市有望迎来一轮反弹行情,这为该基金提供了良好的入市时机。

      国投瑞银固定收益组副总监韩海平表示,经历充分调整后,目前债券收益率普遍升至历史较高水平,随着CPI见顶回落的临近、加息周期亦渐入尾声等利空因素不断出尽,债市将迎结构化“小牛行情”,债市也接近可投资区域,配置良机也逐步显现。

      上周,企业债市场似乎已经出现止跌反弹势头,部分前期持续零成交的债券出现了零星买盘。博时基金固定收益研究员魏建认为,买盘需求有所恢复,一方面缘于企业债收益率比较高,估值比较低,现在买入是个相对好的时机;另一方面社保选拔信用债投资人,也对市场起到一定信心支持作用;此外,目前资金面有所宽松,也促使企业债整体出现止跌回升迹象。

      此外,从数据上投资者似乎也能寻找到些许“希望”。中债信息网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即便是遭遇了“惊魂未定”的黑色7月,期间基金的持债总量却是逆势增加了666.97亿元,这不仅成为今年以来基金月度增持债券量的第二高水平,更是使基金持债总量首次站上1.4万亿大关,达到14172.64亿元。

      7月份以企业债为主的信用债券品种跌幅较大,有的债券价格下跌接近10%,市场曾认为基金可能在7月份减持企业债,实际情况却是基金在逆市增持,这也被部分市场人士解读为基金看好债市后续走势的信号。

      种种迹象似乎暗示情况可能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在当下市场对债市信心还未恢复的大背景下,业内人士提醒债基投资者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短期风险。

      南京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部的观点就相对谨慎一些。他们认为,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以及目前资金面的紧张是导致信用债快速下跌的主因,而短期来看,这两大利空因素还难以出现根本性转机,特别是信用风险对市场情绪的影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消除。

      “债券市场可能现在还没到最坏的时候,但离最坏的时候也不远了。”招商安达保本基金经理张国强表示,虽然流动性极度紧张和城投债风险也使得近期债券市场风声鹤唳,似乎市场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