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公司巡礼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QDII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印钞机偿债的美式逻辑
  • 美债风暴无法逆转中国楼市政策
  • 创业板发行审核应坚持三条“铁律”
  • 外论一瞥
  • “以邻为壑”货币战没有赢家
  • 国企有啥理由用公款“收藏”茅台?
  •  
    2011年8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印钞机偿债的美式逻辑
    美债风暴无法逆转中国楼市政策
    创业板发行审核应坚持三条“铁律”
    外论一瞥
    “以邻为壑”货币战没有赢家
    国企有啥理由用公款“收藏”茅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1-08-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英国《经济学家》8月13日社论

      英国的自我认识迷失了方向

      面对8月6日起始自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区、随后蔓延至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城市的骚乱,英国人首先感到的是羞耻,其次是困惑。世界各国也对英国发生的骚乱感到惊讶,人们普遍认为英国人是有秩序、守法的代表。这种平和的印象仅仅部分正确。其实这种传染性的暴乱以前就曾发生过,特别是在夏天,比如20世纪80年代。

      但这次局面与以往不同,骚乱虽然都有某些共同特征,比如抢劫、放火、袭警,不过以往的焦点是种族,这次却是向所有地点、种族、年龄、性别扩散。对某些左翼来说,真正的匪徒是政府削减公共开支的理由。这种观点得到了表面的支持,因为骚乱发生在公共支出削减期间。但这种推论过于简单,这其实是建议政府以其慷慨的公共支出来解决现在所有问题,这显然不可行。

      但右翼认为这是一场单纯犯罪的直接反应,同样也是错误的。显然,英国青年们感受到他们被国家所忽视。就业、受教育机会等都成为年轻人难以突破阶层身份的障碍,而作为罪犯的羞耻感,在骚乱者的意识中是不存在的。

      科技也在这次骚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数字化传播,让骚乱者能自由、迅速地联系。无论什么原因,道德秩序已存于英国青年人思想。英国政治家们无疑在讨论各种方式的应对之策。创造就业和福利计划是争论的重点。但即刻的行动应是整肃警力,面对骚乱,英国警方应对不当。至于实施宵禁和动用军队,所幸只是被讨论而没有实施。因为一旦实施,英国就不再是其公民认为的开放、民主的国家了。

      英国社会在经济和道德上的裂口已经打开,且比人们想象得更深。骚乱者对英国蹒跚恢复的经济造成了伤害。对家园、生意被毁的人们是一场灾难。它不仅败坏了英国的世界形象。更关键的是,让这个国家的自我认识迷失了方向。

      (贺艳燕 编译)

      

      英国《卫报》8月12日文章

      卖空禁令的效果

      还需长期观察

      法国禁止该国11只金融保险股卖空,禁令有效期为15天;西班牙也表示,卖空禁令将自8月12日起实施15天,如有必要将可延长;而比利时则禁止一切金融类股的卖空交易。意大利也加入了卖空禁令的行列。德国政府则表示,支持欧洲实施广泛的卖空禁令。而与此相反,采用卖空禁令仍被英国、荷兰和奥地利政府所反对。

      卖空即高抛低补,是指股票投资者当某种股票价格看跌时,便从经纪人手中借入该股票,若日后该股票价格果然下落,再从更低的价格买进股票归还经纪人,从而赚取中间差价。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主席说,卖空禁令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他曾号召政策制定者尽快制定适用欧洲范围的卖空管制措施。

      在欧洲几个国家引入卖空禁令后,上周五银行股票上扬,提振了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股市。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上升了5.6%, 马德里的桑坦德银行上升了6.6% ,比利时德克夏银行激升了17% 。英国银行同样也享受到了大约5%的增幅。然而,也有分析家质疑卖空禁令,认为最终会是弊大于利。那些专家认为,被欧盟四国采用的禁令将是无效率的。卖空禁令可能会在短期支持股票价值,但不可能阻止未来的下跌。一项建立在2008至2009年17000支股票的研究显示,控制卖空,最终会减少流动性,限制市场信息的流动。在应对金融和债务危机的过程中,欧洲国家下达卖空禁令已不是第一次,但在欧洲股市动荡且敏感的时候,其效果还需长期观察。

      (作者系《卫报》记者茱莉亚·考勒维 贺艳燕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8月11日社论

      美国经济停滞

      源于其结构性困境

      美联储(FRB)在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后的声明中表示,“低利率政策至少延续到2013年中期”。也就是说实质性的零利率政策将持续两年。此举意在稳定由于美国债务信用下降而导致的市场不安。但是,人们很难期待此举会推动停滞迹象越来越明显的美国经济。美国难以采取像样的财政刺激政策,让人感觉其政策已走上穷途末路。

      美联储在出台金融缓和政策的时候明确承诺截止日期的行为,在美国并不多见。其背景是,美国政策当局认识到其经济的停滞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上述声明中,美国政策当局表示,经济恢复速度缓慢,失业率的低下也会持续,今年上半年的油价上升和东日本地震所引起的产品供给减少只是其部分原因而已,美国的经济停滞源于其结构性困境。

      美国经济的真正恢复,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泡沫期膨胀起来的个人贷款大幅减少;第二,住房价格停止下跌。虽然这两项美国也做出了调整,但还远远没有完成。而在完成之前,金融政策必须能支撑企业和消费者的心理不继续下沉。可是,由于受到国债信用资格下调的影响,美国的财政政策已无法运用自如。尽管如此,短期来看,美国应注意财政紧缩不可走过头,比如有必要继续延长失业保险的支付时间等等。

      对日本而言,美国经济长期停滞在两个意义上都是严峻的考验:第一,没有国家能代替美国来拉动世界经济;第二,日元升值和美元贬值之势还将持续。这需要日本在推进财政健全化的同时,尽量减少日元升值对经济的冲击。

      (梁宝卫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