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下一个轮到日本?
  • 油价“易涨难落”折射机制之痛
  • “化肥依赖症”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 信托公司失去原有两大业务后将何去何从?
  • 心正者赢
  • 沪深股市
    靠什么赢得持久独立行情
  •  
    2011年8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下一个轮到日本?
    油价“易涨难落”折射机制之痛
    “化肥依赖症”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信托公司失去原有两大业务后将何去何从?
    心正者赢
    沪深股市
    靠什么赢得持久独立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公司失去原有两大业务后将何去何从?
    2011-08-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 帆

      ⊙杨 帆

      

      面对越来越严厉的监管措施,在失去了银信合作和房地产信托原有两大业务的强力支撑后,信托公司正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在强调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概念。那么在确定具体发展道路的时候,信托公司到底是选择财富管理,还是选择资产管理,或是两者兼做呢?

      显然,问题集中在信托公司将采取怎样的业务模式上。

      一般来说,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作为资产管理人,为客户提供证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的行为。财富管理的作用和范围则包括现金储蓄及管理、债务管理、个人风险管理、保险计划、投资组合管理、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客户制定及达成财务目标。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区别在于,在操作上,财富管理强调配置能力,而资产管理则更强调投资能力。商业银行中的私人银行机构,应是典型的财富管理机构,其功能更多是帮助客户配置财富;而在资产管理方面,典型的代表应是各类公募或者私募的基金公司,强调以自身强大的投资能力为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

      基于这样的区别,信托公司选择财富管理还是选择资产管理,也就是信托公司将来更应注重做配置,还是更应注重投资的问题。

      从业务范围来看,目前我国信托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资金信托,并不能全方位地管理客户的财富。即使勉强配置客户的财富,所能配置的客户的基础资产也只有资金。因此,对信托公司来说,所谓财富管理,实质上也仅仅是对客户资金的配置。虽然在分业监管下,与银行、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比较,信托公司能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但距离财富管理对客户终身、全方位的服务要求还相差甚远。

      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托公司在选择做资产配置还是价值投资的过程中,还应该从信托公司业务的开展是偏重于把自己做大还是做强的角度进行分析。在目前分业监管的条件下,信托的优势就在于拥有跨领域经营的能力,如果简单地将自己定位在帮助客户进行现金资产的配置上,信托公司只能将资金配置给专业机构运作,依靠专业机构的投资能力获得收益,这样一来就等于放弃了信托公司自身所具有的投资能力,把自己当成了私人银行那样的准“中介机构”。放弃自身可以在不同领域投资的制度优势而去将客户的现金资产配置给其他机构运作,这样的做法是可以把自己逐渐做大,但是却放弃了将自身逐渐做强的机会。

      从可行性上看,如果信托公司以帮助客户配置资产为发展方向,那么扩大客户的来源就是信托公司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目前高净值人群的结构来看,绝大多数属于第一代创富阶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更喜欢亲自掌控财富。而在专业能力不如专业公司、品牌信誉不如银行等大型机构的情况下,信托公司依靠什么样的优势去吸引这些客户呢?

      在当前的条件下,投资人之所以购买信托产品,大多是因为其稳定且相对较高的收益。这种稳定且相对较高的收益一方面源于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另一方面也源于信托行业近乎苛刻的监管。但这两条,都不是信托行业独有的优势。信托公司的优势只是因为具有跨行业投资的特点,相对于其他机构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虽然现在已有信托公司通过资产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客户实现跨行业、跨领域配置资产的目的,但如果没有投资能力,信托公司也只能利用这些作为“噱头”,将吸引到的客户资金交给其他的专业机构运作。因为不具有专业投资能力,信托公司所能收到的,还只能是“牌照费”。与此同时,不具有信托公司跨行业、跨领域投资优势的私人银行,也完全有能力复制信托公司的这些做法,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帮助客户实现跨行业、跨领域配置资产的目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信托公司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主要还是从配置资产的角度出发的,而如果信托公司要想在未来获取更理想的发展,势必要脱离以产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而如果选择以配置资产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模式,将会面临诸如业务范围和客户积累等限制的约束。因此,在传统利益模式缺乏长久生命力的情况下,信托公司更应注重培育自身的投资能力。信托公司想要摆脱“靠跑赢政策监管”才能盈利的发展模式,就得让投资者感受到信托公司相对于其他机构而言除了拥有开放的投资平台外,还拥有更加专业的投资能力。由此说来,资产管理只能促使信托公司做大,而财富管理才能使信托公司做强。

      (作者系方正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