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专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对话
  • 聚焦基金“创二代”
  • 行业过渡期的考验
  •  
    2011年8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基金·封面文章
    聚焦基金“创二代”
    行业过渡期的考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聚焦基金“创二代”
    2011-08-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在国内基金业第一代创业者中,目前在位的已是寥寥可数。市场变了,一个时代终已远去;市场没变,基金仍旧是专业资产管理工具的一分子。然而,逐步占据基金公司头把交椅的创业二代却面临着之前无法想像的挑战和非议,他们,能否挡住苛刻的股东和投资者压力?能否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行业中坚守?又如何在诸多诱惑下凝神屏气做好这份“事业”?

    ⊙本报记者 涂艳

      创业者远去

      创业者一般为开疆拓土而生,而这与此前一直处在“跑马圈地”阶段的中国基金业再匹配不过了。如今,伴随着创业激情的消退,第一代创业人所剩无几。

      今年7月,近3年之久的肖风离任传言终于落地,这位大佬级的一代创业者终于还是从总经理的位子上退居二线。博时基金管理发布公告,从7月28日起,总经理肖风只担任董事、副董事长,在选出继任者之前代理总经理一职。

      在行业中打拼13年之久,肖风作为行业“老人”的洒脱离开,自如掀起了行业内高频级的震动。截至今年二季报公布之时,博时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1135.7亿元,而在1998年初始,这个数字仅为20亿元。

      然而,现在细数老十家创业的总经理多数或早或晚挂印而去,包括国泰陈勇胜、南方熊双文、嘉实洪磊、华安韩方河、鹏华员瑞恒、长盛张佑君、大成龙小波、富国李建国,在越来越多80后的基金行业,他们的名字早已略显生疏。

      然而,和承诺并不会出任私募或PE掌门人的肖风想法不一样,有人选择了新的创业道路。去年9月,交银施罗德原总经理莫泰山转投私募基金,成为上海重阳投资总裁兼高级合伙人;今年,在国内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总经理位子上任职多年的成保良也告别公募基金,筹备上海瑞力投资,一家本外币产业投资基金。

      远去的帅将们似乎无法留恋曾经创业的舞台,用成保良的一句话说,行业面临焦灼状态,发展的瓶颈让公司的掌舵人想突破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忙跳槽的“创二代”

      总经理忙着跳槽,股东忙着挑选接班人,基金公司品牌策划部忙着辟谣,媒体忙着打听消息,忙碌的2011年,近四分之一的基金公司更换了总经理,成为国内甚至世界基金业奇观。

      今年8月16日,天弘基金原投资总监吕宜振出任万家基金副总,而华夏基金元老级人物郭树强也已在6月份空降天弘基金,目前正在等待最终的批文;同样,9月或10月份,申万菱信也将迎来外部聘选的总经理于东升,而他此前在汇添富任副总经理近2年。还有方正富邦基金首任总经理是在业内颇具名气的宋宜农,而他曾经出任长盛、光大保德信和景顺长城等多家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

      近日,关于基金公司新任总经理的消息此起彼伏,而他们的共同特点之一便是通过多年的积累最终成为基金公司的掌舵人。如圈内人所言,今年或是基金行业总经理的离任之年,也是新兵集中上岗之年。如此众多的新任总经理面孔,其实正是公司高管加速流动的写照之一。他们多数是从原先的投资部门抑或管理岗位开始全新的职业经理人之旅。

      据统计,成立以来曾经更换过两次总经理的基金公司共计16家,包括银华、金鹰、大成、东方、天治、国海富兰克林、华安、大成、鹏华和银河基金等,而更换过3次总经理的公司仅有宝盈基金一家。

      有趣的是,和其他行业创业二代多为70后或80后相比,基金公司的二代掌门人多为60后甚至50后。虽然在最高管理层的岗位上还是新手,但是他们大多在行业内摸爬滚打的近十年。

      同时,中小基金公司众多的上海,今年以来更是频繁陷入总经理空缺的尴尬之中。打开百度搜索“上海基金 总经理”几个关键词,出现在首位的是汇集成专门网页的招聘启事。据了解,沪上包括国联安、中海、国富等五家基金都暂缺总经理,而其中国联安原总经理徐小松一贯被业内认作是成功转型的典范,此次也确认已转投下一个东家招商基金,自然,国联安面临领帅之缺。

      而7月21日,银河基金公告宣布原总经理熊科金由于个人原因离职,而业内一直流传着其将到长城基金挂帅总经理的说法。

      如今的基金行业,面临着各路资本的挺进,更备受市场环境的煎熬和竞争者的排挤。原本公司中的第二梯队在近几年渐次上位成为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当之无愧为“创二代”。然而,他们似乎少了些第一代创业者的韧性和坚守,近一两年基金高管的高速流动或离去给正在经历瓶颈期的行业带来了大失血。

      纷繁的“个人原因”

      有趣的是,在几乎所有高管离职时,公告都会显示因“个人原因”。在愈演愈烈的高管离职潮和高速扩容的基金行业似乎并不匹配,为何基金公司管理层尤其是“创二代”出现了如此多的变换,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类原因:、

      

      1、被挖走

      因基金行业近年来的快速扩容,公司高管更是随之一将难求。

      随着方正富邦基金公司的获批挂牌,国内基金公司总数达到66家。而这一数字在2004年11月份时仅为50家。虽然目前基金公司牌照一张难求,但在近七年间,国内基金总数增加了16家,而行业管理资产规模也从几千亿元徒增至2.5万亿。

      有业内人士计算,如果一家公司仅配备2位副总和1位总经理,那么16家基金公司则需要高管近50位。

      “60多家公司不论从管理规模、内部结构、待遇水平和平台都有天壤之别,这也是不少有创业激情的人所向往的。”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近日,原国联安总经理许小松确定被挖角到深圳,在规模更大的招商基金就任总经理一职。而在业内近年来总经理变动一览表中,鹏华基金的邓召明和国联安基金的许小松带领的团队一职都可圈可点,而此次许小松的再度易主也颇受市场关注。

      据了解,在国联安期间,许小松正是将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排名从2008年底的49位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5位,成绩显著。

      市场人士评价,招商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近400亿元,相比国联安仅185亿元的平台优越许多,同时招商基金有实力雄厚的招商证券作为依靠,拥有专户、社保和年金等全牌照,许小松弃旧投新很在情理之中。

      而同样,在新任总经理的名人中,不乏郭树强这类拥有创业激情,从大平台转向小公司的行业老人。

      据原先华夏基金的老同事透露,郭树强毕业于金融行业名人辈出的五道口(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是华夏基金的元老和筹备人员。1998年毕业后,他开始在华夏基金从事基金投资工作,直到今年6月,一干就是13年。期间,他担任过交易员、兴和基金经理助理、交易主管和基金评估小组组长,并曾任基金兴和和基金兴华两只封闭式基金的基金经理。

      “小公司开出的待遇肯定远不如华夏,而且面临投研体系再造,内部结构调整和小公司品牌的塑造,没有创业激情和成熟想法的人是干不来的。”一位券商分析人士表达了如是观点。而据记者了解,天弘基金股东对郭树强的到来予以厚望,并充分赋予了其人权和财权。

      我们看到,虽然基金因为业绩、股权激励甚至市场中的话语权而在近年来备受争议,但是仍是不少创业人的舞台,公司之间的挖角短期之内不会终结。

      

      2、被挤走

      有人得意,就必会有人失意。

      见诸报端最多的高管离职中,与股东不和,业绩垫底等原因几乎成了总经理“被下课”绕不开的话题。

      “因为2007年的大牛市,行业规模暴增,管理费收入让股东尝到了甜头,其实是行业发展的一次灾难。”北京一家小型基金公司总经理坦言。

      市场总在轮回,在2008年至今的市场中,基金作为专业机构的投资能力并没有得到认可,投资者“谈基色变”,行业管理总资产规模一直在默默缩水。然而,股东的思想工作似乎并不好做。

      老十家基金公司中,长盛基金原总经理陈礼华在业内可谓响当当的人物,他历任国务院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办公室、财政部国债司和国债金融司主任科员,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部研发处负责人、经理,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投资交易总监,长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而就再今年3月底,他因个人健康原因辞去总经理一职。

      当时就有知情人士透露,面对多年来业绩的不温不火,股东提出了“高要求”,即要求公司每一只基金业绩都要做到同类基金的前10%。而业内人士猜测,陈礼华难以完成股东和董事会的硬性指标,其实便是辞去总经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除了业绩原因,基金公司管理层和股东、董事会间理念和经营方式上不可协调的矛盾也是导致职业经理人被迫离职的重要原因。

      在不到两年间先后有两位总经理卸任的益民基金,似乎因管理层与股东方的不和而闻名与业内。2005年底,益民基金成立,而在2009年,第一任总经理刘义鹏辞去总经理之后,当年年底,公司选定祖煜出任益民基金的掌门,但是祖煜在益民基金的任期却不满一年。在知情人士看来,董事会与管理层的“不信任”、“不授权”,使得双方矛盾激化,以致难以调和。

      同样,曾经基金业最年轻的总经理,原效力天治基金的刘珀宏也几乎是在位时间最短的典范。当时年仅32岁的刘珀宏曾表露过一番雄心壮志,即用2-3年时间使天治基金的总规模扩大到300亿元以上。然而,资金实力弱、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投研体系欠完善、高层变动频繁等问题都得不到妥善解决,公司本来举步维艰,刘珀宏欲改革公司的很多措施得不到实施,最终双方一拍两散。

      除了基金业绩整体不佳拖得后退,近年来在包括券商集合、银行理财和信托集合产品或高收益、或稳定的环境下,公司管理层面临更多的管理之痛。

      “尤其是今年,银行理财半年间高达8万亿的发行量令基金可望而不可及,行业的发展瓶颈似乎集中爆发,股东着急,说实话我们更加着急。我们也在慢慢做股东的思想工作,希望可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行业的发展。”上述公司总经理坦言。

      

      3、主动离场

      在众多的高管变动中,并不乏因种种原因离开公募转头其他行业者。或受困行业发展而不得其解,或不满激励制度而“愤然”离场,如此种种,创业激情的消退默默推动着这批人弃公募基金而去。

      如果要概括这些掌门人的去向,或许私募基金、产业基金和券商成为几大主流方向。去年,莫泰山的离职似乎将“公转私”推入了高潮,也成为公募基金转投私募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人物。

      同样,今年招商基金的元老成保良也确认将转投PE,正筹备一家产业基金。根据公开资料,成保良曾在北京经济学院任教;后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管理司;199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上市管理部副经理、经理;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副处长、处长、稽查局处长;2001年9月起开始担任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筹备组组长。自招商基金成立后便担任该公司总经理、董事。而这位出身官派,在公募基金从一而终的老牌职业经理人最终也选择了离开。

      对于老牌职业经理人的离去,业内人士有分析认为,目前行业多年来没有解决的股权激烈制度或是重要原因,最为核心管理层,做不好随时会下岗,做好了却不能享受公司带来的成长。

      虽然有关探索基金公司股权激励的提案在去年提交“两会”,但是至今从修订的《基金法》中似乎也看不到类似制度的影子。交银施罗德副总谢卫认为,基金管理业是以专业知识和经验提供服务的行业,人才为经营之本。人力资本在该产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成为利润创造的主要源泉,而基金公司目前的股权结构没有体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也因此,他提出了基金公司开展股权激励建议新老并重的建议,即一方面可以考虑允许具备条件的基金从业人员等专业人士参与新基金公司的发起和设立,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成立的老基金公司,可以通过股权激励鼓励员工持股。

      同时,除了激烈不到位之外,监管的严格也备受业内从业者的争议。2010年以来,关于基金公司从业人员及亲属的监管意见出台,其中股票投资监管被普遍认为范围过广、程序过严,而且实际操作性也值得探讨。

      

      是祸是福?

      在行业经历大发展后的平稳期,正值创业二代管理层的频繁更迭和一、二代领导人的交替,有人说,这是行业发展中的阵痛之一,更是难以避免的历史规律。

      圣德基金研究中心的观点认为,和基金经理不同,基金公司高管通常对基金业绩并不负直接责任,因此因业绩不佳而离职的大多是基金经理,而较少基金公司管理层。而如果出现因业绩原因而离职,往往是基金公司长期业绩不佳而累积的结果。

      同时,部分老牌基金公司的高管在原公司发展达到顶峰之际,也面临更好职业发展计划的诱惑,不乏选择退出或改换门庭的例子。而这种情况在行业火热或遇冷时都有可能发生。

      为此,基金评价机构多数观点认为,基金业人员流动与其他行业一样也是一种行业常态。其中,上海证券李艳认为,以总经理为代表的公司高管人员和以投资总监、基金经理为代表的投研人员的大规模流动正是中国基金业快速发展的生动写照,是伴随行业大发展的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对近几年来中国金融改革引发基金业狂飙突进的真切反映。

      “随着高管变动频率的加快和市场影响力的扩散,基民也越来越关注这方面问题对基金以及持续性的影响。如果市场反应太负面,尤其是在一段时间业绩表现不佳的时候,会影响新基金的发行和申购。”一位大型基金公司品牌策划部总监认为。

      确实,基金行业竞争的是团队专业理财的能力,其业绩不仅仅取决于某个人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公司的一整套运行制度的保证,取决于整个市场的好坏。但如果因为核心人物的离开而出现投研、市场等多部门干将的离职,必然会对公司中短期业绩造成打击。

      “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一个高管离开,对公司的影响尚可控制,就怕是因为一个人的离开,导致多数人员的流动,从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运作,这才是对基金公司致命的打击。”李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