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财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路演回放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协议控制模式可以休矣
  • 美欧注水政策不改 全球经济恢复无望
  • 10亿元产值“环境毒瘤”终被割除
  • 外论一瞥
  • 伦敦楼价:英伦年轻人的至痛
  • 鼓励增持,更应激励市值管理
  •  
    2011年9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协议控制模式可以休矣
    美欧注水政策不改 全球经济恢复无望
    10亿元产值“环境毒瘤”终被割除
    外论一瞥
    伦敦楼价:英伦年轻人的至痛
    鼓励增持,更应激励市值管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1-09-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英国《每日电讯报》9月22日文章

      IMF年会:面对难题无计可施

      经济政策制定者很少有缺乏应对方法的时候,然而,这周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政治家却对经济难题提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经历了三年多的危机,焦点仍是增长的警报和恐慌,但渐渐生出了“厌战情绪”,这对必须采取的集体行动来说,不是好预兆。

      IMF在其最新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疾呼“时间将要用完”。“当危机转入新的、更加政治化的阶段,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可靠的政治选择却在收缩。”与两年前在伊斯坦布尔的年会不同,那时各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家们都在庆幸他们挽救了世界。通过财政刺激方案和印刷新币来激活国家经济,经济开始增长,危机看上去要过去了。现在看来,这些乐观都太过提前了。

      西方银行体系之核心——偿还议题根本没有解决。经济活动返回危机前水平的快速反弹没有发生,信心却垂直下落。世界经济随时会跌入新的衰退。面对这一困局,IMF总裁拉加德坚持认为各国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必须恢复。但正如一位政府官员所说“我们已将最好的骑兵队派向了战场,他们回来伤痕累累,现在我们能做的已经很有限了。”然而,政府必定要去尝试,要排除万难地采取行动。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证明不再有“无危机”资产。欧洲银行系统最重要的资金来源——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几乎全部暴露于处境艰难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失去资金来源,银行只能收回信贷。环环相扣,形成了负面循环圈。打破这一循环需要政治行动,但政治家们却不愿采取。

      7月21日通过的欧元区协议,赋予了欧洲金融稳定机构对银行重新资本化的权力,这对无力负担新金援的国家有所帮助,但却不能强迫更有支付力的国家采取行动。大多数银行家就是在可能的情况下也不想使用公共资金。他们宁愿去杠杆化也不愿放弃对公共控制的独立性。现在的情况较之三年前更加恶化,那时政府仍有财政和货币的火力来应对,这次,他们已弹尽粮绝。

      (作者系英国著名经济评论员杰米里·华纳 贺艳燕 编译)

      

      《经济学家》杂志9月24日社论

      新兴经济体的麻烦

      本月,意大利政府在定期债券拍卖中出售了一部分五年期债券,即使利率颇高,但债券仍是供大于求。8月中国内地在香港特区发行了200亿元点心债券,市场反响热烈。这两大债券拍卖的情形,正好演绎了停滞的富裕经济体和新兴经济市场的不同故事。

      我们不能忽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但想当然地认为新兴经济体的这种快速发展将持续数年也是过于天真。新兴经济体不可能再以原来的高速率增长,也不可能免除阶段性的衰退。随着经济的不断富裕,新兴经济体将越来越少地依赖强制的资本开支和便宜且稳定的农村移民来发展经济。新兴经济体对技术型的劳动力和现代金融系统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原来向富裕国家出口便宜商品的国家需要向拉动内需型国家转型,这一步面临着过度信贷、政府开销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就中国来说,在香港特区发行债券是中国为将人民币打造为具国际标准的货币而进行的前期步骤。更进一步的举措将是受欢迎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美国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世界的多余储蓄。人民币在投资者中的流行将要求中国采取必要的改革,使中国经济从严重依赖投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中断奶。

      这一转型绝不简单,未来的时代对新兴市场来说肯定会比以往艰难。麻烦会出现在过于自信和此前未受打击的领域。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正以明显的速度在移动,方向是人口众多的新兴市场。但是这一转移不可能如人们想象中那样平顺。

      (贺艳燕 编译)

      

      《日本经济新闻》9月22日社论

      强化商品期市透明度,

      各国理应更密切合作

      由主要国家证券当局构成的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日前出台新方针,旨在提高原油、谷物等商品期货市场的透明性以及抑制价格的急剧变动。然而,在交易规定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差异。

      2008年7月的G8首脑会议曾就提高商品期货市场的透明性问题向各国当局提出过要求,去年11月的G20首脑会议也曾要求制定监督和规定的改善政策。IOSCO此次的新方针正是应上述要求而出台的,有望在下月的G20财政大臣与中央银行总裁会议得到谅解,进而由各国共同制定具体规定。但在具体实施方面可能存在许多问题。仅依靠当局所描绘的理想蓝图,是无法改善急速变化的市场的。各国当局应当展开合作,制定具体政策。

      问题一,在强化市场透明度以及防止不正当交易对策的规定方面,从政府主导的法国到尊重市场运营自主性的美国、英国,之间多少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国不能保持步调一致,投资资金将往规定松散的市场方向移动。市场担心,有失偏颇的规定将损害到市场机能的效果。

      问题二,在商品交易方面,在交易所之外存在着许多由金融机构操控的门面市场。金融大户头不断强化实物和金融派生商品的捆绑式商品的作业力度,增加了交易形态的复杂性。美国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于去年12月出台了总括性的规定方针,包含了针对原油等28种商品门面市场的规定。然而,把握交易实况的工作相当庞大,尚需时日才能实施。

      (梁宝卫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