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多肽药将受重点扶持 国内企业有望大展拳脚
  • 翰宇药业的多肽故事
  • 多肽盛宴 才刚刚开始
  •  
    2011年9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特别报道
    多肽药将受重点扶持 国内企业有望大展拳脚
    翰宇药业的多肽故事
    多肽盛宴 才刚刚开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翰宇药业的多肽故事
    2011-0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宦璐 ○编辑 郑晓舟 王晓华

      ■走进上市公司

      ⊙记者 宦璐 ○编辑 郑晓舟 王晓华

      

      2010年多肽药市场因超越了全球医药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而受到各路资本的青睐。对多家基金、私募的调研显示,对多肽类等生物药的投资成为2011年医药投资的大热门。

      这一由技术创新推动而带来广阔前景的产业,在外界看来,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在采访了翰宇药业总经理袁建成的创业故事后,才知道多肽并不复杂,它是医药产业界中一个创新产生价值的故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袁建成是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军烧伤研究所副所长。在医院做烧伤手术的时候,他发现怎么增加病人的白细胞都不足以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袁建成开始想到从猪的细胞中提取白细胞物质,来治疗烧伤。那时他每天早上4、5点就起床,赶到杀猪厂,去接一桶桶热腾腾的猪血。后来他还把杀猪匠请到自己的实验室里,给猪放血。一番周折后,他想,能不能给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来提取所需要的白细胞物质呢?2004年,他正式“下海”。

      在邂逅了同样对生物医药充满强烈兴趣的投资人曾少贵之后,他们在深圳创办了翰宇药业。几年后一度亏损1个亿,4个一起创业的伙伴只剩下了他和曾少贵。后来,通过朋友的介绍,中国风投教父——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炎来翰宇药业跟他聊了一个小时之后,就决定投资1个亿。2009年公司完成改制,2011年4月7日,翰宇药业成功登陆创业板。

      在该公司投资的广东省多肽药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跟一般的化学药物研究室不一样的是,没有刺鼻的味道,大片的玻璃幕墙设计给人现代、高效的感觉。身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大都是海归人士,拥有博士学历的不在少数,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在这里,记者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多肽药物。它被装在玻璃瓶里,呈白色粉末状。

      中午吃饭时,食堂在公司办公大楼的一楼,记者看到,翰宇公司高管都在一起吃饭,每人拿着一个铁制托盘,伙食跟普通员工的一样。董事长和总经理以及其他部门经理们边吃边聊。“这样小型的碰头会,每天都开。”公司人士这样向记者介绍。

      袁建成向记者表示,多肽产业在中国刚刚开始发展。翰宇从一个实验室起步,历经多年探索,终于成功上市。而翰宇药业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增幅达到了59.92%,远远超过同期创业板净利润同比增幅22.83%的平均水平。

      简单来说,多肽是一种小分子药物,已上市的几十种小分子多肽药物在临床上显示了疗效确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使不少小分子多肽药品上市后立即成为年销售达数亿美元的“重磅炸弹”,加速推动了小分子多肽药物的发展。

      2009年,全球已有四个多肽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其中醋酸格拉替雷(Copaxone)达31.8亿美元,位列榜首。

      除了市场很大外,多肽类药物的高赢利性成为点燃市场热情的另一把火。相对一般的药物而言,化学合成多肽药物的价格相对较贵,30元以下的药物所占比例不超过10%,超过一半的化学合成多肽药物的价格达到100元以上,产品附加值高。

      而这一切可以说都来源于创新。创新,真正实现了小分子的大市场。而资本,则给这些“小分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