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广告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欧盟“新政”不新
  • 证券律师“市场守门人”
    功能定位并不模糊
  • “铁公鸡”上市15年从不分红
  • 假如地方债的循环被打破
  • 中信证券H股融资:穿着过冬棉袄走向世界
  • 援欧应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相结合
  •  
    2011年9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欧盟“新政”不新
    证券律师“市场守门人”
    功能定位并不模糊
    “铁公鸡”上市15年从不分红
    假如地方债的循环被打破
    中信证券H股融资:穿着过冬棉袄走向世界
    援欧应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相结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信证券H股融资:穿着过冬棉袄走向世界
    2011-09-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宁远

      ⊙陈宁远

      

      中国内地最大的券商中信证券从上周四开始在香港发行H股,截至28日已基本确定以发行询价的下限(13.30港元),向全球发售总数为9.95亿股H股,募集资金约130亿港币。这是继今年6月意大利时尚零售商普拉达(01913.HK)25亿美元IPO以来,在港全球公开发行的最大的IPO。

      这次,中信证券在香港公开市场发售0.4976亿股,占全球发售总数的5%;国际发售9.455股(可予调整及视乎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行使情况而定)。虽然此次中信证券H股在香港的公开发售未获足额认购——本周截至认购时统计的数据显示,8家承销券商共借出240万港元的孖展额度(保证金制度香港当地语),还不到其公开发售集资额的1%,但占比超过这次公开发行95%的全球发行还是受到了超过4倍的认购。

      考虑到中信证券可采取回拨机制,此次发行将在预定时间内结束,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虽然本轮发行对中信证券估价不高,但考虑这段时期全球资本市场跌声一片,恒生指数差不多下跌了16%,还能获得国际投资机构超过4倍的认购,应该基本体现出了中信证券在国际市场获得积极认可。要知道,同期在港发售的三一重工等股票,业已因为认购不足而延期了。

      尽管从理论上说在熊市期间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这不仅客观上会遇到投资者的冷遇(比如这次香港市场非机构投资人对中信证券此时发行H股就并不热衷),事实还会造成公司股价和估值的下降。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全面分析中信证券此次募集资金的全部作用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在中信证券招股说明书上,对公司基本情况的简介是这样描述的:“我们是中国领先的全功能型投资银行……按2010年在总资产、总权益、总收入及净利润计算,都是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而这不是中信证券在一个偶然的年度里,在中国券商机构中处于多项经营和资产指标排名第一的领先地位。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以IPO方式登陆沪深A股市场的券商,自发行A股后这样的领先地位就没有动摇过。而在此之前,中信证券并不是中国券商里拥有绝对地位的龙头老大。已倒闭的南方证券,被其收购的华夏证券,乃至上海的申银万国、国泰君安证券都曾经位居中信的前列。

      2003年中信证券登陆A股市场时,A股市场正处在从2001年开始到2005才结束的长达四年的熊市中间阶段。中信证券彼时发行价格也不高,只有人民币4.5元,却筹集到了赖以渡过股市最艰难时光的现金(不过18亿)。拿这笔现金从容渡过熊市之后,中信证券在不到四年时间不仅股价一路高涨,最高曾达117元(2007年),资产结构和体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远远超过同期体量和资产结构相仿的证券公司,同类公司即使在此后上市了,募集到了更多资金,却没有一家在股价还是业务拓展上达到中信证券速度和高度。

      这样的历史回顾是有助于分析中信这次融资的。因为时隔8年,如今中信证券在港公开发行H股,偏又恰逢市场持续萎靡不振,尽管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募集资金的用途公司做了下列阐述,大约65%的资金用于海外市场的收购并购,有35%的资金用于公司的主要业务,但事实上我们更应将此募集资金看成中信证券在预备过冬粮草,也是在准备好子弹在市场低谷之时收购。只不过此次市场低谷中信证券发行股票和2003年A股市场发行股票有所不同,因为这次是向全球市场募集资金并准备度过全球资本市场的严冬。

      从这个角度说,尽管中信证券在其发展之中有多种不足,但面向全球市场的姿态已摆出来了。这从中信证券最近的一次收购可见一斑。中信证券和东方汇理银行及法农控股(CASA BV)达成排他性战略协议,收购东方汇理银行及法农控股(CASA BV)下属的盛富证券和里昂证券的部分股权,这使中信证券实际拥有了上述两家券商19.9%的股权。这场收购谈判从去年一直谈到今年7月,长达一年多。比起2007年在其股价最高时却不无仓促地与贝尔斯登谈合作,这当然称得上大有进步。

      中信证券的这次收购与上周发行H股一样,都有不少想象空间,但似乎也充满不确定性。别的不说,毕竟我们还没有一家券商有面向全球市场而大获成功的经验。但至少全球的机构投资人在中信证券这次融资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可以看成是对中信证券的认可。这次超额4倍的认购,基本就在发行推介期间由中信证券的基石投资人完成交易的。但无论如何,穿着过冬棉袄走向世界,时间窗口的选择总不免让人有些担忧。

      (作者系独立财经观察人士,知名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