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专版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专版
  • 12:广告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股市行情
  • 20:市场数据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公司巡礼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人物
  • A11:基金·人物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流动性告急 “戴维斯双杀”现身公私募
  • “策略报告”语意猜想
  • 经济的青春活力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  
    2011年10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流动性告急 “戴维斯双杀”现身公私募
    “策略报告”语意猜想
    经济的青春活力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流动性告急 “戴维斯双杀”现身公私募
    2011-10-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弘文
      史丽资料图

      业绩下跌、规模缩水,业绩继续下跌,规模更快缩水。这种“双杀现象”曾经现身于2008年的美国基金业,而今则渐渐在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有了影子。根据最新统计,伴随着内地资本市场的持续下跌,部分公私募基金产品业绩下跌幅度放大,赎回加速。进入9月下旬,部分杠杆类和品牌不佳的阳光私募产品“清盘速度”开始加快,再次引发关注。

      ⊙本报记者 弘文

      上半年冠军“业绩摔跤”

      三季度,对于公墓基金而言,最大的新闻是基金经历整体的错判导致业绩下挫。而对于阳光私募而言,则是部分快速扩张的私募团队的“业绩摔跤”。统计数据显示,包括上半年业绩冠军博弘数君的多款产品在三季度出现重挫。

      根据投资快报的报道,今年一度领跑行业的博弘数君“定增类”产品,在三季度的市场下跌中受伤不轻。截至9月26日,博弘数君下半年发行的13只子基金今年以来全部亏损,其中今年9月19日成立博弘定增30期也亏损了3.76%,落后于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涨幅(同期指数下跌2.55%)。而在另外12只新法产品中,博弘定增18期亏损最少,但也亏损了7.71%,今年4月中旬成立的博弘定增10期,截至9月26日更是大亏15.31%。截至9月下旬,博弘数据的定增子基金中,5只产品的亏损幅度超过了10%。在全部的27期“定增类”的子基金中,亏损面更是超过8成。

      而这只是个缩影,事实上,因为策略错判或流动性障碍,公募和私募基金均有部分基金成为“冤大头”。根据好买基金的统计,三季度内主动性A股基金最大跌幅超过20%,海外基金超过22%。阳光私募中,部分产品7、8月累计的净值跌幅就有超过14%的,加上9月份,净值回撤幅度,

      

      清盘和赎回开始抬头

      伴随着业绩低迷期延长,各类产品的赎回开始放大,根据一项统计,业内各家基金公司中,除了ETF类产品有较大额申购外,其余产品普遍处于赎回状态中,个别业绩不佳者遭遇机构明显赎回。

      而在阳光私募中,赎回放大直至“清盘”者也开始出现。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截至9月下旬,遭遇清盘的私募产品已有30多只,并且其中不乏此前有一定品牌的私募产品。其中,包括8月底山东信托·景良能量蓝海3期在内,山东信托7月以来已提前终止三只阳光私募。在其他信托平台也都有“清盘”案例发生。

      业内人士透露,经过3年的超常规发展,目前阳光私募的各类产品总数早已突破一千只。其中,阳光私募公司也已突破300家,而其中至少一半产品的规模低于5000万,再各类产品竞争,以及业绩波动等影响下,部分产品最终被“清盘”并不令人意外。

      恐伤及资金链

      “在海外对冲基金产品设立和清盘都是常事,每年可能上万只产品发生清盘和设立的情况。”一位海外对冲基金业人士表示。

      “真正令人担心的是资金链的问题,尤其是管理规模较大、投资品种较为集中的基金,往往会因为某个产品的清算而导致某几个股票或某类股票价值暴跌,并引致更多的产品进入清盘程序,这就是所谓的资金链问题。”该人士表示。

      据悉,2008年在商品市场、美国次级债市场都曾出现过由单个金融机构抛售某特定品种,而导致的市场内“连锁反应”。而在A股市场,过去3年内围绕着,双汇、伊利,以及一些长期停牌股,虽曾出现过场内机构争相杀跌的情况,但由于涉及公募基金的流动性良好而没有扩散。

      不过,经历了3年的发展后,目前业内产品分类高度细化,投资模式高度趋同的产品已经出现。诸如“定增类”、某些杠杆产品在一些准商品的产品上,部分机构已经出现高度集中投资且流动性产品受限的情况,未来其动向值得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