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价值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专版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温州借贷风波渐平息 民间金融期待变革
  • 中富债务清偿工作进入尾声
  •  
    2011年10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温州借贷风波渐平息 民间金融期待变革
    中富债务清偿工作进入尾声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温州借贷风波渐平息 民间金融期待变革
    2011-10-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颜剑 ○编辑 衡道庆

      前一段时间,温州老板跑路、温州企业倒闭的负面新闻不断。“十一”之后,国务院出台支持小微企业的金融财税政策、银行积极表态、跑路老板陆续回归,恐慌的温州正在慢慢回归平静。不过,在当地一些人士看来,现在出台的一系列应急政策只能治标,若想真正化解危机就需标本兼治,包括合理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流向,以及提高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记者 颜剑 ○编辑 衡道庆

      过度投机成主因

      半个多月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接连打出组合拳,迅速稳定金融市场秩序、保证当地市场流动性、严厉打击出逃行为,以及多方组织力量解决企业问题,取得初步成效。

      回过头来看这场危机,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当地一些企业主热衷于房地产投资,在遇到力度空前的房地产调控之时,资金链断裂的困境很难避免。

      “你看看有哪位逃跑或者企业倒闭的企业主没涉及房地产行业?哪位真正在做实业?”一位温州官方人士对笔者表示。他认为,当前一些企业老板跑路、企业倒闭,实际上就是房地产泡沫挤掉的一个表现,是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体现。

      这位人士还称,真正在做实业的小型微型企业在调控之下,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因为,一来他们本来就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二来他们的业务所能产生的利润也不足以支付高利贷的利息。“他们想借高利贷也借不到。”这位人士说。

      据中信证券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的使用在一般性生产经营和房地产项目的占比分别为35%和20%,而超过40%的资金没有直接进入生产、投资等领域,而是停留于民间借贷市场上。该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用途结构中,一般性生产经营占35%,房地产项目占20%,个人借给民间中介占20%,民间中介借出占20%,其他的占5%左右。

      以胡福林执掌的信泰集团为例,数据显示,2010年,信泰集团核心的眼镜产业产值为2.7亿元;2011年1月-8月,仅1.2亿元。而经中原会计事务所进行的资产清算发现,信泰集团总负债大约13亿元,其中高利贷有三四亿元,欠供应商约6000万元,剩下的八九亿元为银行贷款,另外,员工内部集资约2000多万元。

      “一个企业产值才2.7亿元,什么样的业务需要贷那么多款项呢?”知情人士对笔者表示。对此质疑,胡福林给出的解释为新能源产业投入过大及行业景气度未达预期。

      资料显示,2008年底,胡福林开始大举进入光伏新能源产业,先后投资组建浙江中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赛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硅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硅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多家光伏企业。据公司的官网显示,公司的光伏产品的总投资为12.5亿元、预计2011年产能能带来70亿元的收入。

      瑞新集团董事长阮春道日前对媒体称,当初宣传资料说的12.5亿元是指预计的总投入。但刚开始时并没有投入这么多。温州中硅和瑞新集团开始各投资1亿元。

      借贷的那么多钱到哪里去了?有知情人士认为,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业应该是压垮胡福林资金链最大原因。公司官网显示,上海黎瑞实业系信泰集团的投资平台,主要经营置业、物业管理、品牌代理等。

      中信证券在有关报告中称,今年二季度以来温州陆续出逃多个企业主,这些企业在停工或倒闭前有以下特征:一是偏离主业,涉足并不具备经验的房地产、民间借贷市场,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二是受企业间互保牵连而遭受资金损失;三是企业主参与赌博等行为,导致挪用企业资金甚至欠债逃逸。

      银行风控亟待加强

      中信证券的报告显示,温州民间借贷资金结构中,当地企业等经济实体提供的资金占30%左右,而银行信贷间接流入占30%,当地居民投入资金占20%,来自其他地区的资金占20%。

      有温州商界人士认为,实际上日前出现的部分温州老板跑路事件中,银行也有一定责任。银行在发放贷款之时,没有严格按照银监会的信贷投放监管要求,对贷款实施实贷实付,专款专用,严格管控信贷资金流向。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借贷者很容易投向房地产、高风险行业以及高度投机的领域,这也使得银行面对部分企业主逃跑之时非常被动。

      其实,针对温州官方要求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等政策,银行业人士也有不同意见。有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对于明明有问题的企业,如果不能抽资、抽贷,可能有违银行自身的风控规定。

      上述温州官方人士认为,应对此次温州民间借贷风波,最合理的方式应该是直接让那些倒闭的、老板跑路的企业走破产程序,对资产进行清算。高利贷放贷者平时博取的是高收益,也理应承担相应的高风险。“贸然救市可能会让放高利贷者和搞投机的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出了事有政府兜底。”

      他认为,当前温州出台的一些政策仅仅缓和了局面,使民间借贷市场资金链重新流动起来,但并未对高利贷市场进行整肃。他表示:“放高利贷者一般在春节前回收资金,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今年肯定有一些人年关难过。很难说不会再出现跑路的情况。”

      日前,温州市政府主导起草的金融综改区方案基本构架已初步敲定,温州方面已向上级递交建立综改区的申请。根据该方案,温州年内将选择一个县(市、区)先行启动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试点,促使民间借贷行为阳光化、合法化。这被列为当前最紧迫的一项工作。

      中信证券认为,民间借贷市场风险无论是从行业、区域还是影响程度方面来看都是结构性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的条件并不充分。首先是因为宏观经济下滑风险可控,企业经营压力虽有增加但中国企业经营状况大面积恶化概率偏低;其次,经济转型需要产业升级,低附加值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比例的自然淘汰,这是正常现象;最后,银行体系所受冲击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