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中投证券:
    关注超跌品种
  • 银行板块攻守兼备
    弱市下相对收益可期
  • 大环境决定本次反弹相对乐观
  • 二次探底趋明朗 后市反弹将延续
  • 最新评级
  • 债市投资机会临近
  • 行业报告
  •  
    2011年10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市场·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市场·观察
    中投证券:
    关注超跌品种
    银行板块攻守兼备
    弱市下相对收益可期
    大环境决定本次反弹相对乐观
    二次探底趋明朗 后市反弹将延续
    最新评级
    债市投资机会临近
    行业报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环境决定本次反弹相对乐观
    2011-10-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申万研究所 桂浩明 ○编辑 杨晓坤

      ⊙申万研究所 桂浩明 ○编辑 杨晓坤

      

      虽然今年以来股市走势是很弱的,但是在盘中也不乏出现较大的反弹,8月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调低,曾经引发过暴跌,可在这之后就出现了数条大阳线。而最近的例子则是,10月上旬由于汇金公司出手增持股票,股指在探出新低后也有过大幅度上涨。可惜的是这种上涨都没能得到延续,成交量跟不上,股指上行不久就掉头下跌,而且是要跌破前面的低点。于是,很多人就用“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股谚来解释这几次的反弹行情。显然,当这样的行情反复出现时,投资者只能是越来越悲观。

      本周一,股市同样是在创出新低后反弹,并且是又一次拉出一条比较长的阳线,似乎是新的一波反弹行情又出现了。那么怎样来看待这波行情呢?是重蹈前几次的覆辙,还是由此开始摆脱持续已久的低迷格局,展开绝地反弹呢?显然,围绕这个问题,市场是有很多不同看法的。而到了本周二,股指进一步放量上涨,也使得人们在判断这波行情时,增添了新的视角。

      应该说,这次反弹,与前几次有较大的不同,最主要的是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在8月份的时候,美债危机爆发,此后欧债危机也接踵而至,应该说外部环境极度糟糕。在这种情况下,境内投资者的信心明显不足。虽然凭借股市的过度超跌,大盘能够形成一定的反弹,但是毕竟是因为没有来自基本面的支持,严峻的市场环境制约了反弹的深入,交易重心只能逐波下移。而本月初汇金公司增持股票的时候,虽然外部环境已经有所缓和,但是境内对于通胀及经济增长方面的担忧还是十分强烈,甚至可以说是在升温。无疑,此刻仅仅有汇金公司增持几个银行股,并不足以扭转市场的看淡情绪。虽然,大家从汇金公司的举措中是嗅到了些许“政策底”的味道。因此,反弹持续了4天,可最后又告失败。

      但是,现在所展开的反弹,情况则与前述两次有所不同。不但因为有了前几次反弹时所具备的基础,还因为市场环境出现了很值得重视的变化。譬如人们听到了权威部门表态年内最后两个月CPI涨幅将回落到5%以下,这表明通胀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还有汇丰计算的中国10月份PMI初值是51.1,时隔三个月以后重新回到“荣枯线”的上方,这反映出尽管当前的经济增长是有所放缓,但却并没有硬着陆的风险,有望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再结合三年期央票利率在15个月以后首次走低,以及四地政府获准自行发行债券等等信息,人们从中不难看出政策正在出现结构性松动,或者叫“定向松动”。显然,对于深陷调控之困的股市来说,这些举措就力度而言也许并不大,但是其所体现的意义却不可小看。自今年上半年以来,不少投资者就一直在期待紧缩政策出现松动,有的还每每为博政策松动而早早地开始做多。这里的行为逻辑是合理的,问题在于操作太过超前,明明还没有出现松动的迹象,偏要想象松动会出现,这岂不是自寻烦恼?而如今,应该说真的是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了政策松动的迹象。既然这样,那么股市就会因此而展开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行情。显然,它不可能再是涨几天就匆匆收兵,而后再去探底。相反,应该是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行,而且会有一定的延续性。

      这里顺便提一下周二的行情,这天的走势很重要,是决定上涨是否只是“一日游”的关键。应该说,由于成交放大,且多数股票走高,股指运行平稳,提示投资者的操作积极性得到激发,信心也在增强,这种格局也是前两次反弹所没有过的,因此为后市继续走高打下了比较有利的基础。也因为这样,投资者对于这次反弹行情,确实可以持比较乐观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