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做好做强制造业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 房价大幅调整为银行主要风险
  • 两公司主板IPO申请获放行
  • 前三季度 建设用地供应同比增40.8%
  • 中韩央行提高货币互换规模
  • 青岛证监局
    强化保荐辅导机构监管
  • 资本充足率新规
    增加银行再融资冲动
  • 多数银行家对未来三年利润预期乐观
  • 证监会修订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 建会后申诉制 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专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  
    2011年10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做好做强制造业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房价大幅调整为银行主要风险
    两公司主板IPO申请获放行
    前三季度 建设用地供应同比增40.8%
    中韩央行提高货币互换规模
    青岛证监局
    强化保荐辅导机构监管
    资本充足率新规
    增加银行再融资冲动
    多数银行家对未来三年利润预期乐观
    证监会修订并购重组委工作规程 建会后申诉制 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专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做好做强制造业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
    2011-10-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 亚夫
      □作者 亚夫
      作者系
      本报首席编辑

      鹏华基金邀您关注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已有好几年。现在,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有来自中国的产品。但就此认为,凡中国制造就等于都由中国制造,那就错了。很多时候,中国企业只是一个代工厂,离世界工厂还差得很远,只能称为“世界代工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没有制造业的经济是危险的。所以,中国要老老实实地把制造业做好做强。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德国。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包括最近被过度放大的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出事的多数是制造业垮塌的国家,就连美国也是这样。唯独德国表现最好,不仅财政状况好于欧元区其他国家,出口好于其他国家,就连就业也好于其他国家。这得益于什么?得益于其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制造业。

      反观美国和英国的情况。英国现在基本上是一个玩“虚”的国家,主要依赖金融、教育及其他服务业。本来,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国家,有扎实的制造业基础,但到了20世纪初美国起来以后,英国就不行了,它的制造业占比越来越小。但英国人还玩得起,因为他们的科研与教育一直很强,再加上金融服务业占全球份额很大,因此,从全球分工来看,还能撑得起。

      但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科研与金融服务业对就业人口的要求很高,能够吸纳的一般劳动力与技术工人比重很小,这就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问题。前不久英国伦敦出现的骚乱事件,跟这个国家扭曲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关。尤其是青年人失业比重太大,完全是经济过“虚”的结果,这是一个教训。

      美国的情况本来不应该像英国那样,美国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有3亿多人口,又有很强的科研教育与市场力量,但现在也搞得一身债务,成了全世界背债最多的国家。问题出在哪里呢?可分析的地方很多,其中产业结构的扭曲与金融服务业的异化,造成了美国制造业的日渐衰落,结果便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比如,最近越搞越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有两个诉求,一是就业诉求,二是制裁“肥猫”诉求。这两个诉求看似不相关,其实,往深处挖,都与美国的产业结构有关。自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所谓全球化和全球产业分工的浪潮下,把大批企业移师海外,结果是企业虽实现了全球资源配置和利益最大化,但国家却出现了产业空心化。

      现在,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扩大出口,增加就业。这是对的。但时间已经有点晚了,需要花大力气做结构和产业调整。相比起来,德国就要好很多。德国统一后,他们摒弃内斗,内外兼修,尤其不放弃对制造业的投入,成为发达国家中制造业最强、最有活力,吸纳就业占比最多的国家,基本保持了一个健康的经济架构。

      从这一点上看,德国的经验最值得学习。因为,中国现在尽管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中高端领域、在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及技术工人的素质等方面,与德国相比还差得很远。中国现在顶多只能算一个“世界代工厂”,不能称为“世界工厂”,不能像德国那样输出一系列可信赖的、有自主品牌的制造产品。要走到这一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许多产品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但利润最厚的部分都不是由中国生产的。很多时髦的电子消费品,只是在最后组装环节在中国完成。处在产业链最低端的中国产业工人,只是一群简单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付出的劳动和身心代价及环境与社会代价,与这些产品实际产生的利润之间是不匹配的。

      因此,中国需要从“代工厂”走出来,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不能像英美那样玩“虚”的,还没等制造业强起来,就搞那些没有根基、看不清前景的服务业。比如,像温州等地的有些工厂前几年开始不务正业地投机房地产,现在资金链断裂了,不仅把生意搞砸了,也把本业搞垮了。

      中国由于人口多、地区差异大,需求也多样,又有很强的、持续的就业压力与社会发展压力。因此,即便现在外部形势比较复杂,但从内需看,也需要发展有市场前景和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加工制造业。只有把制造业做好做强了,才能形成稳健的经济结构,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