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产业纵深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专 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全球央行为何举止失措
  • 欧美经济与全球化趋势
  • 个税超常增长折射收入分配失衡
  • 宏观政策适时微调有利于经济企稳
  •  
    2011年10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全球央行为何举止失措
    欧美经济与全球化趋势
    个税超常增长折射收入分配失衡
    宏观政策适时微调有利于经济企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球央行为何举止失措
    2011-10-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全球央行为何举止失措

      ■今日看板

      ⊙亚夫

      

      从2008年秋天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各主要经济体央行采取的一系列反危机措施,虽然取得了救人于火的效果,但是这些措施的后遗症也很明显,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反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其中,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全球央行为何举止失措,搞得现在如此被动。

      比如,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迷失方向的央行》,对全球央行这几年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文章首先转述了国际清算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博里奥的看法,认为如今各国央行正在奋力挑战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个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投资者和政界人士对各国央行寄予了越来越大的希望,但央行官员们却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找不到方向。

      为什么呢?因为在危机爆发前,各国央行似乎缔造了一段低通胀、高增长的“大稳健时期”。但从今天来看,他们的思维模式在许多方面是有缺陷的:他们过于注重维持物价稳定,而忽略了对金融稳定的监控;他们高估了短期利率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他们错误地认为,制定货币政策时只需要着眼于国内的问题。

      博里奥认为,各国央行必须断绝这种想法,即:通过量化宽松或别的什么方法人为压低短期利率,能够解决目前的难题。人为压低短期利率的方法在正常的经济衰退中可能起作用,但对于“资产负债表衰退”不起作用。因为过度廉价的货币往往只能推迟最终不可避免的调整、延长痛苦的时间——因为存在货币政策“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现在,某些国家央行正在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将金融分析纳入自己的考量,比如说,“宏观审慎措施”正大行其道。各国央行也正在谈论加强全球合作的必要性。但一涉及实际问题,各国央行仍然奉行着眼于国内的思维模式与做法。因此“政策制定者们可采用的主流分析框架”是不充分的。

      鉴于各国央行现在仍在试图通过推行超低利率(如量化宽松等举措)来提振经济,他们正在被卷入财政决策中。因此,博里奥表示,“在未来几年里,各国央行的独立性可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他们要证明自己有能力管理好经济、使经济重新实现充分就业、确保经济强劲增长并维持物价稳定……而假装这个目标可以通过央行的力量实现,这将损害央行的公信力、降低公众的支持度。”

      这里不厌其烦地大量引用英国《金融时报》转述的博里奥观点,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熟悉的名词,如,宏观审慎、全球合作、超低利率、量化宽松,等等。这些正在被许多央行采用的措施,基本都遭到了博里奥的置疑。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博里奥不仅在八年前就预估到了由信贷紊乱引发的金融危机,而他现在对全球央行的反思,更有前瞻性,有更强的警钟作用。

      而如果将博里奥看到的问题和当前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看,可以发现有三方面问题非常值得注意。

      一是所谓的宏观审慎原则将非常难以体现。因为当各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关联度越来越高,影响经济波动的因素也就越来越复杂,如果央行立足于本国或本经济体的经济,那么对那些外部因素的度量和把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货币政策的三大目标,几乎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同时实现。这就使得央行的货币操作不得不相机而行,变得越来越短线化。

      二是所谓的全球合作也只能貌合神离。因为各经济体必然以本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状况为考量。当双边或多边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利益。比如,美国推出量化宽松措施,虽然遭到其他经济体的反对,但并不能阻止美国的行为。尤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经济体面临的问题差异很大,因此要产生有效的合作是困难的。

      三是所谓的超低利率措施明显有很多后遗症。最典型的就是流动性出现紊乱,导致各大市场投机盛行,价格体系摇摇欲坠。这已经冲击了实体经济,引起了更大范围的不稳定。而要解决这种或冷或热的问题,如果不从根子上找原因,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除不了病根。

      所以,你也许不同意博里奥的看法,但是他注意到的问题,却不能不说是个问题,需要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