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产业纵深
  • 12:区域调查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市场回暖“太突然” 基金公司年底“抢发行”
  • 瑞银:
    不必对全球衰退过虑 明年A股将有所表现
  • ■市场动态
  • 海尔人寿股权再生变 合资保险续写大变局
  • 市场底部区域不建仓 次新基金屡现“零仓位”上市
  •  
    2011年11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市场回暖“太突然” 基金公司年底“抢发行”
    瑞银:
    不必对全球衰退过虑 明年A股将有所表现
    ■市场动态
    海尔人寿股权再生变 合资保险续写大变局
    市场底部区域不建仓 次新基金屡现“零仓位”上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海尔人寿股权再生变 合资保险续写大变局
    2011-11-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黄蕾 ○编辑 邹靓

      海尔人寿股权再生变

      合资保险续写大变局

      ⊙记者 黄蕾 ○编辑 邹靓

      

      在纽约人寿失意离场后,海尔人寿的股权结构或将面临二次“阵痛”。知情人士昨日透露称,海尔人寿中方股东青岛海尔投资发展公司拟将持股比例从70%缩减至20%,一家国企有望趁势接盘,交易有望于年底见分晓。

      近两年来,金盛人寿、广电日生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合资保险公司股权变动渐成趋势。而海尔人寿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上演了合资保险公司中首幕“离婚”剧——外资股东全部撤出。就在外资撤出不到一年时,中资股东又将大比例减股,退居为小股东。这距离当初的“喜结连理”正是第九个年头。

      

      “三足鼎立”新模式

      海尔人寿原名海尔纽约人寿,初始股东为中国白色家电知名品牌海尔集团旗下青岛海尔投资发展公司,和有160多年历史的美国最大相互保险公司纽约人寿。双方各占50%股权,总部设于上海,被视作“产融联姻型”合资寿险公司之样本。

      对于合资险企来说,双方都希望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来发展业务。外资提供长期策略、经营模式、产品和技术经验,中方提供人脉、渠道和政府关系。

      然而,2010年初却传来纽约人寿全身而退的消息。由海尔投资发展公司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分别接下其中的25%股权,并于2010年底更名为海尔人寿。公司在2011年3月完成了一次增资,增资后,海尔和明治分别持有海尔人寿70.76%、29.24%的股权。

      这是海尔人寿的“第一次”阵痛,却非最后一次。因为按照保监会当时的批文,海尔须在一年内将持股比例减少至50%以下。“监管部门的初衷是,既要保留海尔人寿合资的属性,又不能让一家股东的股权比例过大。”业内人士分析称。

      岂料在保险投资上始终不见回报的海尔,早已有了退出之意。“海尔只想保留约20%的股权,剩余50%左右的股权将转让。”据知情人士透露,经过一轮谈判之后,一家国企背景的企业将有望成为海尔人寿未来的大股东,预计交易细节有望在年内浮出水面。

      事实上,这种“三足鼎立”的合资模式,在国内保险业极为少见。不过,这样的股权结构或许更便于日后新公司的经营决策。为业内所熟知的是,合资寿险公司的股权架构多是中、外资各占一半,“50:50”的股权架构决定了,谁说“是”都不算,谁说“不是”都算,因为每一方都可以否决对方,中外股东双方经营思路常现冲突。而三个股东的股权结构新模式或许能起到平衡之用。

      

      “再婚”须谨慎

      种种迹象表明,第一段“婚姻”的破裂,并不影响合资险企对第二段“婚姻”的美妙憧憬。由于保险牌照相对稀缺,即使还在亏损期,被一方股东抛弃的合资险企依然不愁嫁。诸多资金实力雄厚的中资公司纷纷伸出橄榄枝。

      知情人士透露称,当海尔抛出转让股权的“绣球”后,包括华融等国内多家企业表达接手之意。甚至一家刚刚成立没多久、位于长三角的地方法人财险公司也想“来谈谈”,目的是为其未来搭建保险集团做准备。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正因为第一段不美满“婚姻”之鉴,合资险企在“再婚”选择新伙伴时须更谨慎。在合资寿险模式暂难打破的背景下,选择一个合适的伙伴,是维系合资婚姻、寻求盈利的关键一环。

      “我个人认为,一定要找那些具有金融平台且有较强金融意识的中字头国企,比如像中石油这样的或者一些大型银行。”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看来,这样的组合,带来的不仅仅是新股东的庞大资金和支持理解,也是合资险企未来在政府关系公关方面趋强的信号。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认为,“再婚”后的合资险企还应多管齐下:新股东要摒弃短视的投资眼光,调整对合资险企的盈利预期,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合资险企也要调整相对于中资险企的高成本运营模式,战略定位为“拾遗补缺”,寻找细分市场,而不是和已占尽山头的中资同行正面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