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特稿
  • 5:要闻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公司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T1:钱沿周刊
  • T2:钱沿周刊
  • T3:钱沿周刊
  • T4:钱沿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出路在哪里?
  • 促国际收支平衡
    从源头控制外储增加
  • 宗良:不要以简单收益
    衡量外储投资运用
  •  
    2011年12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4版:年终特稿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年终特稿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出路在哪里?
    促国际收支平衡
    从源头控制外储增加
    宗良:不要以简单收益
    衡量外储投资运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促国际收支平衡
    从源头控制外储增加
    2011-12-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丹丹 ○编辑 王晓华

      ⊙记者 李丹丹 ○编辑 王晓华

      

      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出现较大规模地增加,主要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因此,要从根源上控制外储增量,解决外储规模问题,应该解决国际收支顺差持续较大的问题,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011年以来,我国“减顺差、促平衡”喜忧参半。喜的是,经常项目收支状况趋于改善。今年上半年,经常项目占GDP之比为2.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低于5%的国际认可标准。忧的则是,资本净流入的压力不减,外储增长依然较快。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表示,今年上半年,资本项目顺差同比增长近一倍,交易引发的储备资产增加同比增长56%,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长55%。

      但是,从9月份开始情况出现转机,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出现新的变化。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环比减少608亿美元,这是自2010年5月以来首次下降。同时,10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出现46个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管涛表示,“这次外部冲击的延续,有可能令困扰我国多年的持续较大顺差问题得到缓解。”

      但是这毕竟是外围环境引起的短期现象。从长期看,则需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同时由于市场变化难以预料,有必要制定应对国际资本集中流入和流出的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管涛认为,因为国家外汇储备相对较为充裕,在预案设计中,应对资本集中流出的风险留有更大容忍度。

      对于存量的外汇储备,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曾指出,外汇储备要回归央行外汇储备的本质属性,将多余的部分分流出去,并收回相应的人民币。

      他认为,国家逢汇必买主要是基于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过快,并防止出口乃至经济和就业出现重大波动的目的,其实施不应纳入货币储备物的范畴,而应该由国家纳入宏观政策予以推动。因此,最合理的选择就是由国家财政收入或发行专项国债予以购买,形成国家专项外汇基金(如增加中国投资公司资金,或者设立专项海外能源基金、支持“走出去”专项基金等)。实施这种分流后,为避免再产生误解,建议将目前所讲的“国家外汇储备”更名为“央行外汇储备”或“货币外汇储备”,将国家财政持有的外汇储备称之为“国家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