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圆桌
  • 11:信息披露
  • 12:公司巡礼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QFII
  • A4:基金·市场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焦点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海外
  • 通胀“幽灵”会重来吗?
  • 短视
  • 再论股市面临投资机遇期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  
    2012年2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市场
    通胀“幽灵”会重来吗?
    短视
    再论股市面临投资机遇期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短视
    2012-02-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资产管理业和股票市场最标榜的永远是长线,但关注的都是脚尖前最短的事情。

      比如,本周我们浏览新闻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某网站盘点的一月份基金新闻的头条是——“王亚伟1月业绩未有起色”。大意是在“春寒料峭”的一月份,备受基民关注的基金经理“一哥”王亚伟,排名“仅处行业中游”,让急切观望“一哥”动向的基民们有些失望云云。

      我不知道,一个月份的“仅处中游”的业绩是如何让急切的某些投资者失望的。但我知道,从一个相对正常的投资业绩考察周期出发,一个月的业绩表现是完全没有说服力和可复制性的。换言之,无论是“王亚伟”还是“张亚伟”还是“刘亚伟”,他的单月的业绩都没有太大的检讨意义。

      在一个月内,一个再没有经验的基金经理也完全能够进入行业前列。但这并不代表能力。同样,再出色的基金经理也完全可能表现落到行业下游。这也不意味着他失去了竞争力,甚至不意味着他这个月发挥欠佳。

      放长了看,这个行业里出现太多次荣获过单月冠军的基金经理,在当年、次年、三年的业绩排名最终都很不好的例子。这个行业里也不止出现过一位,月度、季度排名表现平平的基金经理,最后当年、次年、三年的表现进入行业前列,成为明星的例子。

      成熟的基金经理应该是在一个月又一个月的长期投资博弈中脱颖而出的。只要他的收益长期增长有力,风险控制得当。他完全不必每个月都发挥好。甚至不必每年都发挥好。而只要从长期看,他的剔除风险后收益能够超越这个行业平均水平,他的投资业绩和投资逻辑能够大致吻合,如果做到了这些方面,他就是出色的投资经理。

      长线的投资家们,从某种角度看,并无需维持他的收益短周期内都稳定盈利——除非他的投资模式就是逐月的套利。如果出现了,或许反而要让人头疼和担心,生怕遇到了麦道夫这样的例子。从这个角度看,王亚伟在2006年以后,几乎从不落马的“神话”反倒是个偶然性案例,而他现在业绩的波动,或许恰恰是正常的,无需过问。

      长线的投资视角,只能从长线的结果去寻找分析。就好比长线的马拉松选手无需每一个百米都冲刺得冠。放松心情,关注长线,更有助于把投资做好,把和投资有关的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