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路演回放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面对亚裔脸的世行行长
  • 以金融创新营造经济增长新环境
  • “放弃百万年薪”凸显
    薪酬追回制度缺失
  • 请看这张国企的礼金单
  • 从CPI与PPI背离走势看物价上涨压力
  • 美中贸易摩擦的局中局
  •  
    2012年4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面对亚裔脸的世行行长
    以金融创新营造经济增长新环境
    “放弃百万年薪”凸显
    薪酬追回制度缺失
    请看这张国企的礼金单
    从CPI与PPI背离走势看物价上涨压力
    美中贸易摩擦的局中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CPI与PPI背离走势看物价上涨压力
    2012-04-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子勋

      ⊙周子勋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关于稳价安民几个重大关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我国将长期面临“两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价格出现上涨趋势不可避免,二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性产品价格、劳动力工资和环境保护成本等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虽有联系,但绝不能简单地把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在经济转型、快速发展阶段,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不仅是难以避免的,也应是可以承受的。

      笔者始终认为,国人之所以密切关注通胀,是要为长期积累的问题“纠错”:这包括人民币长期被低估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的问题、由外需转向内需拉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价格机制的扭曲等等。只要这些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通胀就万不能轻视。

      那么,回过头来理解“适度、温和的物价上涨”,笔者认为有以下因素值得引起关注。

      从整体经济运行来看,今年一季度GDP增幅连降五个季度仅为8.1%、规模工业利润下降5.2%、央企3年来首次利润下滑,鉴于如此背景,中国必定为防止整体经济下滑趋势而在货币政策上微调。实际上,这是有迹可循的:日前举行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指出,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同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本月初赴福建、广西调研时也一再强调,“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上述表态发生在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经济增长放缓,且新增信贷持续疲软的背景之下。客观地说,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对于缓解实体企业的资金矛盾是必要的。但是,综合近期各种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未来半年我国面临的将不是政策放松的问题,而有可能是物价上涨的压力。

      如果从面上看,3月PPI负增长让不少人认为物价上涨的压力已经缓解,但是CPI与PPI的背离走势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在当前物价的实际走高之势远比统计数据让人感觉更明显的情况下,PPI的负增长显示成本价格的传导出现了问题。换句话说,当前的物价上涨很大一部分不是来源于生产供应这一块,而是因为流通领域的成本不断提升使得物价无法回落。由此不难判断,以为物价上涨压力缓解了,很可能是个误导。

      首先,从CPI与PPI的价格传导机制原理来看,当前两者的这种背离,说明生产领域的价格波动不能有效地传导到消费领域中,PPI下降而CPI上升,应该是传导链条中的流通领域存在较大的差价,这也证明了流通环节成本较高推动物价上涨的推论。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稳定物价的重点就需要从生产供给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并加大力度。

      其次,从整个物价的上涨要素来看,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里,食品价格涨7.5%,非食品价格上涨1.8%;食品价格成为上涨因素的主动力。3月底,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蔬菜价格的显著上涨,特别是成品油的大幅度调价,一些企业基于成本的压力开始上调价格,奶粉、食用油、洗发水等民用品首当其冲,成为今年率先调整价格的商品。其中,金龙鱼和福临门将调整菜油和花生油售价,平均涨幅约8%。而本月起,宝洁旗下的海飞丝、沙宣价格将上调了10%至20%。

      其三,就我国整个经济运行周期而言,当前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处于成本上升的周期中,尤其是能源、劳动力等上升压力最为突出,因此,物价整体趋势仍将上升。虽然短期来看,猪肉价格持续出现了回落势头,但是这并不能消解整体上由于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上涨压力。

      其四,从当下的国际环境来看,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带来不稳定压力在加大,尤其是随着欧美发达国家持续加强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国际油价的高位运行以及全球在宽松货币条件下的流动性过剩,都在给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带来压力。

      鉴于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当前CPI与PPI的背离走势表明物价的回落态势并不具有稳定性,虽然这也给出了某些政策放松的空间,但实际上,这并非显示物价上涨压力得到了缓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预示着货币政策仍需要保持稳健基调。据此可以这样判断,在宏观经济运行整体上保持相对平稳的大背景下,今年货币政策不太可能会大规模放松。同时,我们对今年的物价形势还比较严峻这一点还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正如彭森所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难以避免,这恰恰说明了保持物价稳定的艰巨性与复杂性,说明了稳定物价工作的长期性。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