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路演回放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调查·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调查
  • A8:路演回放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中国证券业困中求变
  • 美国券商的生存之道
  •  
    2012年4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调查
    中国证券业困中求变
    美国券商的生存之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券商的生存之道
    2012-04-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蒲弘毅 ○编辑 毛明江

      

      所谓知难行易,对于站在转型大道起点的证券公司来说,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无疑是踏上征途前的必修课。在这个问题上,来自海外成熟市场的他山之石,也许能为中国证券公司的创新路提供一些前车之鉴。

      以高盛为例,其2010年年报显示,高盛机构客户业务及投行业务于2010年为公司贡献26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占全年营业收入392亿美元的68%。

      在这266亿美元中,包括固定收益业务(FICC)及大宗经纪业务在内的机构客户业务占了绝大部分。其中固定收益业务创造营业收入137亿美元、证券做市商业务收入32.3亿美元、包括融资融券在内的证券服务业务创收14.3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佣金收入仍在高盛的利润表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机构客户业务的一部分,交易佣金在2010年为高盛贡献34.26亿元的营业收入,仅占其当年总收入的8.7%。

      同时,包括财务顾问与证券承销在内的投行业务共贡献收入48.1亿美元,其中证券及债券承销27.5亿美元,财务咨询20.6亿美元。

      事实上,在以高盛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大行的运营中,无论是固定收益业务还是大宗经纪业务,都早已跳出了在客户与金融产品间牵线搭桥的简单范畴。而是通过市场中已有的金融工具加以组合,创造出个性化的产品以满足客户具体的融资、避险需求。

      是提供解决方案,还是提供交易通道;是提供价值,还是依靠既有的牌照寻租,这构成了资本中介型券商与通道中介型券商的本质区别。

      完善丰富的资本中介业务,为企业提供了依靠券商提供的服务获得价值的机遇,同时也对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有效贡献良多。平安证券副总裁杨宇翔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证券公司在资本中介领域的活跃存在,将降低整个社会的成本,同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举例来说,高盛、大摩、瑞银每天都在交易无数种的普通人看不懂的产品。作为一个普通人,可能会认为这些产品与自己毫无关系,但是事实上,这些交易从本质上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成本。测算显示,如果华尔街的主交易商不去交易这些产品,美国的整个基础利率会上升两个百分点。”杨宇翔如是说。

      在高盛等机构专注于资本中介业务的同时,海外市场也不乏精耕私人财富管理业务的知名证券公司。而与国内的资产管理业务最为不同的是,海外证券公司往往可以为客户,配置包括股票、债券、保险、信托、期货在内几乎所有传统金融产品,同时也包括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这使得管家式的理财咨询服务成为可能。

      以摩根士丹利为例,其个人财富管理业务部门目前拥有1.8万名经理人组成的销售网络。截至2010年底,该部门管理的客户资产已达1.67万亿美元。

      据摩根士丹利2010年年报介绍,其个人财富管理业务部门提供的经纪业务覆盖各种类型的投资:包括股票、期权、期货投资咨询服务、外汇、贵金属、固定收益证券,还包括共同基金,结构性产品单位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期等等。同时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该部门也提供教育储蓄计划、财富规划、年金及其他保险产品。

      通过全覆盖的产品线,摩根士丹利个人财富管理业务2010年创造了126.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其中,管理费收入占比高达五成,佣金收入仅占两成左右。

      反观国内券商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目前刚处于从投顾业务起步的探索阶段。大多数券商仍将投资顾问,作为留住经纪业务客户的手段,增收手段也大多以提高佣金费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