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专 版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路演回放
  • A4:市场·机构
  • A5:市场·动向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期货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高物价为什么难回落
  • 力促经济转型还需适当放松金融管制
  • 创业板新规则
    仍未封死借壳上市后门
  • 中钢抹掉30亿债务,难道还在交学费?
  • 当下全球经济最大悬念:美联储QE3何时落靴
  • 人民币国际化还缺什么
  •  
    2012年4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高物价为什么难回落
    力促经济转型还需适当放松金融管制
    创业板新规则
    仍未封死借壳上市后门
    中钢抹掉30亿债务,难道还在交学费?
    当下全球经济最大悬念:美联储QE3何时落靴
    人民币国际化还缺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创业板新规则
    仍未封死借壳上市后门
    2012-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熊锦秋

      ⊙熊锦秋

      

      去年底《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人曾建议将“不支持”借壳上市修改为“不允许”,看来深交所部分吸纳了这个意见,《方案》最终稿仍是“不支持”。细读上周发布的新《创业板上市规则》,为了严控借壳上市,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措施包括新增 “暂停上市公司申请恢复上市的条件”,要求公司在暂停上市期间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并具有可持续的盈利能力等。

      上述规定确实增加了借壳后恢复上市的难度,但并没有彻底堵上创业板借壳上市后门。比如,甲网络上市公司连亏三年被暂停上市,如果经营业绩尚可的乙网络公司收购甲公司的足够股份,然后再将乙公司资产注入,只要在一年内完成这些操作,那么修葺一新的公司又可能重新满足上市条件,就可恢复上市。也就是说,今后创业板借壳上市,只要不跨行业借壳即可,这与目前主板的借壳上市也没有太大区别,恐怕很难杜绝借壳上市的弊端。

      本来,股市是上市公司比拼经营管理水平的竞技场,但借壳上市保留,使得上市公司的实质内容的变化可以不经过公司辛苦经营得来,而可以通过借壳这类天外飞仙手段得来,评判上市公司的标准体系也就不复存在。由于借壳上市,目标公司股价存在巨大波动牟利空间,由此滋生出内幕交易、利益输送以及多种腐败行为。比如有的国企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可走IPO正门堂堂正正上市,但它却可能走借壳上市之途。国企资产是国家的,即便借壳上市门槛基本与IPO趋同,而借壳上市还需承担壳公司的沉没成本、借壳上市比IPO上市成本更高,但有的国企仍有借壳上市动力,不排除内幕交易者借此中饱私囊。

      其实,之前借壳上市做法一直有违反法律法规的嫌疑。正如上证所指出的:核准发行并上市的对象是特定的主体,当该主体不具备上市条件后即应退市,而欲“借壳”的公司应按照核准的条件自行上市。目前一些问题公司在暂停上市期间,力推资产重组,使得公司的本质内容发生巨大变化,早已不再是原来所核准发行的特定主体,而在重组基础上再恢复上市资格,其上市的法律内容已有了根本变化,这无异于偷梁换柱。

      当然,有些上市公司推动实质性重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这是应该鼓励的;而困难公司实施实质性重组也可能是为了提高竞争力,如果是为了扭转经营颓势保住上市资格,有些做法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该如何掌握好既允许实质重组、又禁止偷梁换柱的借壳重组的平衡呢?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我国香港股市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2004年专门修改《上市规则》,规定凡是企业一旦注资规模构成“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比如未来收购或注入资产净值相当于壳股本身净值的一倍或以上;或是这些注入资产所贡献的盈利为原壳股的一倍或以上等,将成为反向收购个案,注入资产必须当新上市公司处理,此类交易所涉及的相关注入资产,将要通过等同新上市公司上市的审批程序。这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在保持上市资格的前提下,应对公司重组所能注入的资产有一定限制。当前A股市场小壳公司被大公司借壳装进大资产的做法,就存在非常大的制度漏洞,入主企业耗费一定的买壳成本,将来能装入的资产却没有限制,由此买壳方可获得巨量的上市股份,借壳上市就有利可图,更何况借尸还魂式的重组还将颠覆市场的游戏规则。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上市公司同样如此。有关部门核准发行并上市的对象是特定的主体,这个主体也会随时间有所变化,有的是内因引起,有的是外因引起,当然可以允许引入适度的外因助推公司向好的方向变化,但必须有个限度;只有这样,上市公司这个主体才能确保最起码的稳定,市场才能对上市公司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这是禁止借壳上市的最根本理由。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