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财经海外
  • 8:观点·专栏
  • 9:公 司
  • 10:公司纵深
  • 11:路演回放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数据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瞄准银行 重庆信托手持巨额现金或为并购
  • 食品医药股重新活跃 基金再度青睐防御板块
  • 中期下跌概率较大
  • 4月A股强势反弹 地产加速上扬领跑主题指数
  • 外资进军车险或分批 “捆绑”中资仍为上策
  • 私募投资信心回升 增持周期行业
  •  
    2012年5月4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瞄准银行 重庆信托手持巨额现金或为并购
    食品医药股重新活跃 基金再度青睐防御板块
    中期下跌概率较大
    4月A股强势反弹 地产加速上扬领跑主题指数
    外资进军车险或分批 “捆绑”中资仍为上策
    私募投资信心回升 增持周期行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资进军车险或分批 “捆绑”中资仍为上策
    2012-05-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

      外资进军车险或分批

      “捆绑”中资仍为上策

      ⊙记者 黄蕾 ○编辑 于勇

      

      交强险新条例已于5月1日正式实施,亮点在于交强险大门开始向外资开放。据知情人士透露,保监会近期将会公布外资保险公司开办交强险业务的具体流程说明。虽然一些外资财险已是蠢蠢欲动,但鉴于一些主、客观条件所限,外资全面进军车险市场仍需时日。

      “我们正在等待保监会相关细则出台,之后就是走修改流程。”一家外资财险公司中国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流程包括:首先需要向保监会国际部申请修改公司法人许可证上的业务范围,之后还要涉及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的修改。他预计,待所有修改流程走完,真正能经营交强险业务,可能最快也要到年底。

      另外,外资财险公司在软硬件客观条件上的参差不齐,也决定了他们全面进军中国车险市场不可能“一拥而上”。虽然绝大部分在华外资财险向媒体反馈称,对进军中国车险市场抱有极大的兴趣,但事实上真正做好准备的外资财险,并不多。

      首先考验外资财险的,是他们是否已开发了一套完善、独立的车险IT管理系统;其次,是否已组建一批车险人才团队,同时具备专业的核保核赔水平;另外,是否具备广泛的机构网点、中介资源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决定外资财险能否在车险市场分到一杯羹。

      而现实的情况是,相比中资同业,外资财险在华网点覆盖非常少,最多的也只有不超过5家分支机构,再加上本地市场历史经验数据不足,对于经营车险业务而言,外资并没有很强的技术管理优势。“因此,我们预计,外资财险将分批、分期进军中国车险市场。”多位受访的外资财险负责人说。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记者一轮采访下来发现,不少在华外资财险负责人表示,交强险的放开即意味着外资可以全面涉足中国车险市场,但即便如此,未来两三年内,他们亦不会“单打独斗”,依然会选择和中资合作一张车险保单。

      众所周知,中国的车险业务包括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在不能涉足交强险、只能经营商业车险之前,在华外资财险多选择“借船渡江”的方式,即与中资同业合作车险保单,各自承保其中的商业车险与交强险。如,美国利宝互助、日本三井住友就分别与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合作车险业务。

      “‘捆绑’中资仍为上策。”一家外资财险中国公司负责人这样向记者解释,中资财险成立时间早、机构网点铺设广、人脉渠道资源多,而外资财险机构网点不足、IT支持欠缺,这些在硬件条件上的短板,决定了短期内外资财险仍然需要依赖中资同业的支持。

      这样一来,从短期来看,向外资放开交强险业务,对现有保险市场格局的冲击有限。

      虽然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而言,站在整个保险市场的角度来看,对外资开放交强险,并借此引进吸收外资财险在这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来有利于推动我国交强险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来也能以充分的规模效应来分摊成本,从而以竞争推动整个车险市场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