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周刊
  • A3:基金周刊
  • A4:基金周刊
  • A5:基金周刊
  • A6:基金周刊
  • A7:基金周刊
  • A8:基金周刊
  • A10:基金·视点
  • A11:基金周刊
  • A12:基金周刊
  • A13:基金·公司巡礼
  • A14:基金周刊
  • A15:基金周刊
  • A16:基金周刊
  • 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变迁(一)
  • 消费充当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可持续性如何
  • 经济增速放缓
    是正常反应
  •  
    2012年5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变迁(一)
    消费充当经济发展第一驱动力可持续性如何
    经济增速放缓
    是正常反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变迁(一)
    2012-05-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兼及增长方式转变(1950-2010)

      回顾我国近60年经济历程上的投资结构变迁:头30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工业体系;第二个30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现在,新30年开始时我国在经济总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矛盾突出表现在结构上。总结经验教训,必须将投资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式转换结合起来。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同时,要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现代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董志凯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对1950年至2010年这60年中国经济的演变过程,作者从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在浮躁习气弥漫的当下,能以翔实数据透视经济演变的研究不多。而中国经济在步入深水区之后,需要有扎实的研究和理论指导,这样才能走得更好。因此文篇幅较大,拟分三次刊载。——编者

      

      60余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的30年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雏形,到改革开放的30年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已进入了第三个30年。在新的形势下,“结构比总量更重要”正在成为共识。

      “十二五”规划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经济结构调整内容丰富,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也包括投资和消费结构调整;既包括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既包括区域结构调整,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调整;既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也包括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其中投资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经济结构调整要以投资结构调整为基础与前提。

      我国投资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历史变迁。

      一、头30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工业体系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本土战乱不断。虽有志士仁人的不懈追求,但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国民经济结构畸形。近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17%。工厂规模很小,纺织和饮食烟草业的产值占了工业产值的58.4%,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重工业)产值比重很低,1933年仅占工业产值的23%左右。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工业受到摧残,战争对重工业的破坏比轻工业和农业更为严重。1949年重工业产值约比战前降低70%,明显成为“比较劣势”。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的严重落后成为制约大国国力成长的瓶颈。

      由于兴建这些基础工业投资多、周期长、资金回流慢,建设起来困难重重。外国资本不肯建,中国私人资本建不起。1952年,中国内地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按1952年底总人口数5.7亿计算,人均仅119元,按当时的比价,约合30多美元。

      在物资与技术力量匮乏的背景下,国际环境又相当恶劣。194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久,美国政府即宣布“美国不应给共产党中国以官方的经济援助,也不应鼓励私人在共产党中国投资”。并将中国列入了“巴统”管制的国家之中。面对国内外巨大压力,中国选择了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时期对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投资比重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在1978年以前,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区分,如以三个行业投资总额为100,一般重工业投资比都超过了45.O%,最高的“二五”时期甚至达到54.O%,轻工业在5%左右徘徊。“二五”时期的“大跃进”使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大办钢铁,大伤元气。

      由于投资结构过度向重工业倾斜,在建成投产了数千个大中型项目的同时,影响了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成为瓶颈,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是我们所采取的投资策略的一个必然结果,新中国前30年,用于工农业的投资相差悬殊,工农业投资额占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有时相差甚至达到50余个百分点。对工业,特别是对重工业的倾斜性投资,推动了工业体系以至独立国民经济体系的快速建立。

      二、第二个30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投资结构调整的转折启于1979年的战略调整。1979年以后,国内外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战略也有了重大改变。针对经济建设方针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在1979年1月6日指出:“我们对经济建设的方针、规划要进行一些调整,先搞那些容易搞、见效快、能赚钱、创外汇多的,宁肯减少一些钢铁厂和一些大项目,到一九八五年钢产量不一定非要搞到六千万吨不可。在工业内部,投资的重点要放在电、煤、石油、交通、通讯、建材等方面。搞电,要注意多搞水力发电,搞坑口电站。引进的重点要放在见效快、赚钱多的项目上,先积累资金,然后再搞那些重工业项目。这样做,能增加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更不会发生偿还不起外债的问题。”

      1979年3月19日 邓小平在听取中共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调整规划的汇报时再次指出:“国民经济也是这个问题。所谓国民经济的调整,就是把基础缩小,钢不要搞六千万吨。这样,可以腾出手去发展急需的电、油、煤等动力工业和运输工业。还要投资搞旅游事业,赚外汇。造船主要搞民用的,赚钱后再搞军用,以民养军。”与此相适应,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这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战略做出得重大变更。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投资资金来源的结构变化。

      从1979年起,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单一的国家财政投资方式逐渐被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自筹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并存所取代。同1978年以前相比,资金渠道增多,资金来源趋于分散,改变了投资主体结构。

      2.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

      与此相适应,投资的部门结构也有了较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对第三产业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对农业的投资比重却在减小,在工业内部,投资偏向重工业的现象有所减缓,轻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表2反映了1953-2000年我国三大产业投资构成的变化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在第一个30年除“一五”时期由于投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多超过50%以外,其余时期均低于50%,其中“二五”仅为34.9% 。而第二个30年初的1981-1985年已达50.4%,第二产业降至47.2%,此后各个时期均超过50%;1996-2000年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进一步升至56.9%,第二产业进一步降至41.5%。同期在第二产业中,轻工业的比重有所上升,重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些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国家增加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密不可分。

      但从表2也可看出,对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的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六五”、“七五”两个计划时期每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绝对值比70年代末还有所减少。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期间,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7349.09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110.13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仅3.4%,相当于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15%的1/5。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2.3%下降至1.5%。进入20世纪90年代,农业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利用外资明显增加,促进了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民个人投资有所增长,但主要用于住房、运输业和工业。原有基础设施老化、危化日益突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下降的趋势于“九五”时期(1996-2000)开始扭转。这一反弹的出现,是与1998年我国遭遇水灾、损失严重分不开,也来自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有加大的趋势,而且第一、第三产业投资的增长率高于第二产业。但是就绝对值来看第一产业的投资仍然相当低。2008年对第一产业的投资首次超过总额的3%,2009年底,对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仅占3.07%,第三产业占54.08%,第二产业降到42.85%。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于2000年超过50%,此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开始逐步上升,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则出现持续性下降,近年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开始逐渐下降。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的变化表明,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正在深化,而对一次产业投资不足。详见表3 。

      3.投资的区域结构变化。

      第二个30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有明显加大的趋势。在“八五”时期(1991-1995)达到最高点,中部和西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相应有所下降,其中中部地区在“九五”时期(1996-2000)降至最低点,西部地区在“八五”时期降到最低点。详见表4 。在短短的10多年内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起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15个保税区、一大批沿江、沿边开放中心城市,引进了2300多亿美元的外资和26万多家外资或合资企业,东部沿海地区率先以市场形式构成了对外开放的格局,得到迅速发展。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先设想的“梯度推进”遇到了内地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科技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较差、观念陈旧,因而市场效益明显偏低等不利因素的制约而受挫,不仅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难以扩散到内地,反而内地原本就十分稀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资源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加剧了区域的两极分化。

      这种发展差距已经越过了警戒线,还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损害了内地自我发展能力,引起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2000年初,国家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21世纪情况发生变化。至2003年我国西部地区开发基础设施累计开工76个重点单项工程,总投资3635亿元,到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008亿元,占总投资的55.2%。“十一五”规划(2006-2010)提出,实施东西部通道建设、西部区域铁路通达和大型铁路枢纽建设等铁路建设工程;全部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8条省际公路,加快枢纽机场改造和支线机场建设;抓紧建设完成若干大中型水利枢纽和灌溉工程等。经过10多万筑路大军历时5年的艰苦奋战,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2006年全线建成通车;全长625公里的渝(重庆)怀(怀化)铁路建成通车;西部地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4.7万公里。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年以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跨区域迁移活动异常活跃,尤其是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迁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群体迁移也日益显著。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指导意见》从财税、金融、产业与投资、土地、商贸、科教文化6个方面明确了若干支持政策。如在产业和投资政策方面,提出要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以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

      (因篇幅关系,文中相关文献注释从略)

      表1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

      (按国民经济部门分,以投资总额为100)

    10.6 5.8 48.7

    时期(年份)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一五”时期 7.1 6.4 36.1

    “二五”期间 11.3 6.4 54.O

    1963~1965 17.7 3.9 45.9

    “三五”时期 10.7 4.4 51.1

    “四五”时期 9.8 5.8 49.6

    197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第308页

      表2 各个计划时期三次产业的基本建设投资

    时 期投资额(亿元) 比重(以投资额为100)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700.79 41628.31 54639.86 1.7 42.5 55.8

    1953—1957 16.04 271.80 300.64 2.7 46.2 51.1

    1958—1962 40.96 744.60 420.53 3.4 61.7 34.9

    1963-1965 31.95 219.09 170.85 7.6 51.9 40.5

    1966—1970 36.18 558.89 380.96 3.7 57.3 39.0

    1971一1975 70.45 1006.54 686.96 4.0 57.1 38.9

    1976—1980 90.9l 1275.05 976.21 3.9 54.4 41.7

    1981—1985 80.12 1610.14 1719.83 2.3 47.2 50.4

    1986—1990 110.13 3875.56 3363.39 1.5 52.7 45.8

    1991—1995 257.93 11042.75 12283.62 1.1 46.8 52.1

    1996—2000 966.12 21023.89 34336.87 1.7 37.3 61.0

    1979—2000 1461.70 38107.49 52183.53 1.6 41.5 56.9

    1953—200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

      表3 2005-2009年三次产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指 标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09年比上年增长(%)

    绝对数(亿元)%绝对数(亿元)%绝对数(亿元)%绝对数(亿元)%绝对数(亿元)%

    投资总额88773.6100109998.2100137323.9100172828.4100224598.810030.0
    第一产业2323.72.622749.92.53403.52.485064.53.006894.93.0736.1
    第二产业38836.743.7548479.144.0761153.844.5376961.344.596250.842.8525.1
    第三产业47613.253.6358769.253.4372766.752.9990802.752.5121453.154.0833.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0年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0年版,表5-1 、6-1。

      表4 1953-2000年各个计划时期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及比重

    投资额(亿元) 比重(投资总额为100)

    50320.41 23739.12 16451.11 1953-2000 51.4 24.2 16.8

    时 期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时 期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1953-1957 217.26 169.43 106.14 1953-1957 36.9 28.8 18.O

    1958-1962 462.62 409.75 265.86 1958-1962 38.4 34.O 22.O

    1963-1965 147.38 137.83 107.94 1963-1965 34.9 32.7 25.6

    1966-1970 262.85 290.67 340.54 1966-1970 26.9 29.8 34.9

    1971-1975 625.36 527.34 432.00 1971-1975 35.5 29.9 24.5

    1976-1980 988.21 705.95 465.64 1976-1980 42.2 30.1 19.9

    1981-1985 1626.98 997.46 587.71 1981-1985 47.7 29.3 17.2

    1986-1990 3800.44 1792.69 1164.43 1986-1990 51.7 24.4 15.8

    1991-1995 12773.96 5535.64 3467.94 1991-1995 54.2 23.5 14.7

    1996-2000 29415.35 13172.36 9512.91 1996-2000 52.2 23.4 16.9

    1979-2000 47786.51 21817.82 14954.73 1979-2000 52.1 23.8 16.3

    1953-2000

      注:全国统一购置的机车车辆、船舶、飞机等投资和人防等专项特殊工程的投资不分东部、中部、西部,故本表东、中、西部投资之和略小于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编:《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