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王老吉成了“品牌清醒剂”
  • 利益冲突拖垮欧元的可能性在增大
  • 京威股份:
    你还未脱离退市危机
  • 看这条庞大的网络盗窃Q币犯罪链!
  • 宏观经济决策亟待拨开“保增长”迷雾
  • 纵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  
    2012年5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王老吉成了“品牌清醒剂”
    利益冲突拖垮欧元的可能性在增大
    京威股份:
    你还未脱离退市危机
    看这条庞大的网络盗窃Q币犯罪链!
    宏观经济决策亟待拨开“保增长”迷雾
    纵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纵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2012-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十四

      孙 涤

      人脑处理信息“过不了7的坎”早就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近年来更因为大脑功能造影和解析工具带来的突破,印证了人们的不少猜测,也纠正了许多常见的误判。人脑有限的关注力会“顾此失彼”,若有惯例可循,可能只需靠直觉作快捷响应,还不至于发生故障。一旦环境发生始料未及的突变,问题复杂起来而且后果出入严重的话,偏差和失误就大了。

      这种状况和电脑有相仿之处,计算机的平行处理(multitasking)通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时”,只是在若干件工作中非常迅速转换处理。功能强大的大型主机可能完全觉察不到,若是个人电脑,一旦打开的窗口过多,处理会变得迟缓,发生拥堵甚至死机。

      加州大学医学院发表在今年4月《自然》学刊上的一项相关研究报告,证实了在某个时间点上,进入大脑“前台”,能得到实际关注的就只一项工作而已。由张教授(Edward Chang)率领的团队,调查了社交酒会里人们川流不息在闹哄哄的声浪中转换讲和听的对象,分析了他们脑神经活动的造影图像后,得出结论,在任何一个小单位时间里,人脑处理的只是一串声响,即使在背景里夹杂着很多串声响。

      可问题是,许多人以为他们能胜任同时处理多项工作。其实,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或核磁共振造影设备,就能体会到自己的限度。比如,在健身房跑步机上锻炼,边看小屏幕录像,还边听耳塞机传来的电台轻音乐,几件事一起来,一切似乎很和谐。忽然耳机传来甩卖商店的某个广告信息,你想买的东西打了很大折扣,得记住联系的电话号码。就这么一个简易要求,就会打乱流畅的关注平衡:跑步节奏顿时跟不上跑步机皮带了,不得不用手去扶把手以免跌倒,想记的号码记不住、录像屏幕的内容全看不到,甚至你的呼吸节奏都乱了套……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一再出现,但人们还是相信自己确实有能同时做几件重要的事情而有效。尽管这样的人大约平均40人里面才有一位(相当于智商130以上)。

      跑步时即使没记住电话号码,教训也不会太大。但在高速公路上驾车,代价就不堪设想。在现代都市生活里,大量交通事故是因为驾车人打手机或发短信造成的,比醉酒驾车更严重。在驾车的同时用手机通话,一般状况下似乎没问题,但要是在通话中出乎意料地得知某个坏消息,你的注意力会顿时被“拴住”,此刻略有风吹草动来不及反应的话,出事故的危险就会成倍增大。以为边驾汽车边发短信只是小事一桩的“拇指党”,就更容易措手不及而酿成祸害了。编写和输入短信需要相当可观的关注力,无论你怎样熟练。

      据美国的统计,20岁以下的驾车青年中有29% 有发短信的习惯。为什么他们有这样高的自信,竟置生命安全于度外?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因为高估自己能力显然是人类的普遍倾向。上星期美国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因为过度冒险,投资亏损了20亿美元以上,而摩根大通CEO戴蒙,却被华尔街吹捧为最优秀的“风险管控先生”。

      说来说去,关键的一点,在于怎样合理分配我们有限的也是最稀缺的cache资源,将其集中运用到最有价值的事项上来。比如,学习是否有成效,把关注力(attention)配置到重要的内容上,比起一个人的智力总量有多大,有更关键的意义。传统智慧的一个法则,所谓“心无二用”,在我们小学两年级的课本就提到了,像“小猫钓鱼”之类的寓言,道理是非常实在的。因此不难推理,孩子只是在网上浏览,涉猎很多,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东西却很少,并不就能形成能力和智慧。

      然而,为什么人们仍如此热衷于在网上冲浪,以至于微博、facebook等成了他们交流沟通的主要通道呢?对网络通信的急遽扩张,哈佛大学脑神经学家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可信的解释。高科技测量工具和现代实验方法成了我们深入揭示大脑幽微的利器,通过对大脑神经活动(血流量的fMRI造影)的分析,那个研究报告证实了,表达自己,谈论自己、自己爱好的人和事、自己的想法意见观点,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统计表明,人们每天讲的话里,起码有40%是花在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他人。表达的欲望是第一位重要的,他人是不是赞同或者是否有人在听,相对均属次要。该研究用了不少实验来验证,发觉人们为了获得表达带来的满足,宁愿放弃的收入可以多达17%至25%。

      在和别人交谈和旁观别人的访谈时,你不免发觉,人们绕来绕去总是回归到讲自己、自己关心的人和事、以及对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很正常,因为表达自己,试图让人知道自己,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换句话说,表达本身就是极重要的价值。作为表达自己的欲望的结果之一,产生了网络沟通的广泛参与和如火如荼的多样化。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