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专版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A9:专版
  • A10:专版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投资者情绪不可“逆”
  • 猛药无效 经济减速蓄力方可再进
  • 破解内幕交易取证难
    从重奖举报入手
  • 供电公司遭炮轰:成本监控做得如何?
  • 回看房产税:要害在实施细则有多少针对性
  • 得人心者得天下
  •  
    2012年5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投资者情绪不可“逆”
    猛药无效 经济减速蓄力方可再进
    破解内幕交易取证难
    从重奖举报入手
    供电公司遭炮轰:成本监控做得如何?
    回看房产税:要害在实施细则有多少针对性
    得人心者得天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资者情绪不可“逆”
    2012-05-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近日在英国的《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我在央行学到什么》。文中陈述了三点:央行独立性辨伪、价格型工具在货币政策中的绩效,以及货币政策之于投资者情绪的作用。对于前两点,我读后收获颇丰;但就货币政策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职能,却觉得有待商榷。稻葵先生在原文中使用了sentiments一词,原意就是“情绪”。鉴于任何教科书都没有对这个概念做过定义,或者根本就没留意过这个词汇在经济学中的内涵与外延,因此,我们也就只好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来“猜测”其中的含义了。

      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看,所谓“投资者情绪”,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投资者预期”。因为情绪实际上是人的心理的行为反应,但有效市场理论不认为投资者的行为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投资对象未来风险与收益的预期基础上的决策。因此,情绪就是预期。但我估计这不是稻葵先生的本意,因为他在文中提出了“货币政策应该‘逆’投资者情绪而动”(原文中使用了against一词,即反对、对抗之意)。如果是投资者的预期,请问央行有什么权力和必要来against呢?除非有足够证据证明投资者的预期是有害的、错误的,否则,“逆”投资者预期就是“逆”市场规律。

      对投资者情绪,行为金融理论有着完全相反的解释。在那些行为金融理论的支持者看来,所谓投资者预期实际上是孤立的、非理性的,极易受到噪音(而非信息)影响的鲁莽行动。行为金融理论的支持者们虽然没有因此明确表示要“逆”投资者情绪,但他们的成果却被热衷于研究市场失灵的经济学家们积极地引用了,于是经济学家们据此更加坚定地认为投资者的情绪是应该控制、引导,甚至对抗的。事情真的如此吗?

      1987年美国股灾后,在全球衍生品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叫“波动率微笑”,说的是期权价格的隐含波动率出现了随执行价格升高而降低的现象。这在以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的经典资产定价理论看来绝对是“异象”,因为隐含波动率,是根据布莱克-舒尔茨-莫顿定价模型算出来的,这个模型的假设前提之一就是“相同初始价格、相同期限的同一项资产的隐含波动率是不变的”,用假设波动率不变的模型算出来的波动率居然是变的,奇怪不奇怪?

      经典定价理论解释不了,但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却很令人信服。行为金融理论认为,“87股灾”对投资者的心理造成极大打击,因而更多的人愿意为股票投资风险对冲付出更高代价,遂造成了对卖方期权的需求大增,当执行价格较高的卖权供给不足时,人们便以更恐慌的心理追逐更低执行价格的卖权,所谓的波动率微笑,其实就是投资者情绪的直接表现。

      必须说明的是,波动率微笑不是正常的市场现象,甚至可以说这是有害市场健康发展的,因而在经济学家们看来是应该“逆”的,但 “逆”得了吗?“87股灾”过去25年了,这种“不理性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谁要是忽视或者反对它的存在,谁就要被市场狠狠地惩罚!2009年,国内诸多航空公司从事国际原油期权套保,不就是因为忽视了波动率微笑的存在,固执地“逆”20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市场情绪而巨亏几十亿吗?无数经验教训证明:即便投资者的情绪是错的,我们也没有能力去逆之而行!

      稻葵先生在文中虽然也认为应该尊重投资者情绪,也认识到尊重投资者情绪并非因为其正确,但他依然坚定地认为投资者的情绪是经济波动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并据此认为货币政策“要平稳且耐心地逆投资者情绪而动”,这显然是错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力“逆”投资者情绪,央行及其货币政策也不例外。不仅如此,退一步讲,就算货币政策非要据此为己任,也没这个能力。稻葵先生文中举了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间人民银行一系列货币政策作为例子,除了一些基本内容与事实不符外(比如文章说这段时间投资者情绪低落,事实却是至少到2009年3月间市场情绪就已转热),这段时间资本市场投资情绪只因通胀通缩而起伏,而与货币政策无关。如果非要把货币政策和通胀通缩联系在一起的话,那就只能从另一个话题全面展开了。实际上,如果非要把货币政策与通胀联系在一起,那可得小心了,因为正是2009年6月以后的通胀预期扼杀了那年上半年那轮可喜的小牛市,难道要让投资者把怨恨之火烧向央行吗?

      承认投资者情绪的存在,尊重投资者情绪、不干预投资者情绪,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必须明确的基本逻辑。不这样我们就无法真正走向市场化,或者只能走不完全市场化之路,因为在真正市场化的环境下,如果要“逆”投资者情绪而动的话,那结果只能是那群从来不讲对错、只讲输赢的投机者的大肆套利。其结果是倒逼着你尊重投资者情绪,而其过程则是市场发展不得不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