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要闻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专版
  • 12:产业纵深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A9:专版
  • A10:专版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希腊看守政府宣誓就职
  • 多部委合力稳增长 政策组合拳“胎动”
  • 姜洋:原油期货已获实质性进展
  • 丽水开启农村金融改革 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发轫
  • “虚弱”的教育
  •  
    2012年5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头版 下一版
     
     
     
       | 1版:头版
    希腊看守政府宣誓就职
    多部委合力稳增长 政策组合拳“胎动”
    姜洋:原油期货已获实质性进展
    丽水开启农村金融改革 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发轫
    “虚弱”的教育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虚弱”的教育
    2012-05-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高考年年有,今年有何奇?

      近日,又到了临考前的最后冲刺阶段。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应考?有多少家长在揪心等待?

      据报,去年有930余万人参加高考。今年如减一点,应该有900万人。若以三口之家计,还将有1800万家长为此操心。真是人数不少啊。而围绕着高考的“产业链”又将如何,就不清楚了。

      说到高考,真可谓五味杂陈。就像每年的春运,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报道出来的新闻也很轰动。这不,在湖北某地近日就出现了“吊针班”的新闻。

      这条新闻据称是从一个高三学生的微博中首先披露的。而媒体的跟进报道显示,在一个灯火通明的班上,至少有20多个同学在打吊针温课。

      打的是什么?氨基酸。据校方人士解释,“国家有规定,每年给高考学生10元钱的氨基酸补贴。学生若感到身体不适,可以申请到医务室打氨基酸。”这真是闻所未闻的事。

      而氨基酸是什么?据医务人士介绍,这是一种营养物质,但“氨基酸注射液”则是处方药,主要针对进食困难以及严重营养不良者使用,是维持危重病人营养的治疗药物。

      现在,学校把治病的药都用在考生身上了,这种做法,恐怕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也想象不出来的。

      那么,高考的焦虑从何而来,又为何到如此地步?是谁在焦虑?又在焦虑什么?

      难道是招生人数少?竞争很激烈?学生焦虑到不行?非也!据统计,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的录取率是4.8%,78年是7%,79年是6.1%,80年是8%。此后的年份都在两位数以上。

      而2010年是69.5%,2011年是72.3%,今年预估也有73%。也就是说在1977年大约是24选1,1980年12选1,而2010年以后每10个考生就有7个被录取。因此,不存在上大学难的问题。

      既然入学不难,为什么还要学生拼呢?是在为谁拼?表面上看是为自己、为进名校而拼,实际上学校这么做是在为名次而拼,为某种复杂的利益而拼。这种做法非常可疑。

      而所谓名校又怎样呢?前不久有名牌大学教授称,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看看,名校在干的是这种事。教授们不知检讨自己,却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

      可叹!我们的高考乃至教育荒诞到如此地步,岂不是匪夷所思?为什么?为什么每个环节看似有理,而最终结果却是无比荒唐?且这样的事还没完没了,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