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产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信息披露
  • 12:创业板·中小板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扩大直接融资认识误区种种
  • 稳增长大局亟须打破楼市错误预期
  • 只好把中石油股票传给孙辈了
  • 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 欧盟债券博弈第二局:柏林前置条件认不认?
  • 注意,存贷比约束
    抑制了信贷供应能力
  •  
    2012年6月6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扩大直接融资认识误区种种
    稳增长大局亟须打破楼市错误预期
    只好把中石油股票传给孙辈了
    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欧盟债券博弈第二局:柏林前置条件认不认?
    注意,存贷比约束
    抑制了信贷供应能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扩大直接融资认识误区种种
    2012-06-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 涛

      杨 涛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自1996年以来就一直是政府强调的政策要点。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提出了“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的比重,已经成了决策层和经济学界的共识。当然,在多数人的脑海中,这一命题的实质,即等同于增加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规模与比重。

      然而,如果深究其理,我们会发现,在扩大直接融资的命题背后,其实还存在诸多理论与政策的模糊认识,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

      既然要扩大直接融资,那么就需要从其概念入手,来考虑推动改革的重点。按照央行的定义,直接融资是没有金融中介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包括商业信用、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以及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在现实统计中,直接融资通常被简化为股票和债券。以2011年为例,我国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占全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约为14%,远低于同期各类金融机构贷款的占比75%,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直接融资比重偏低。

      这里需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一则,在股票和债券这两大“主流”直接融资手段中,需要更注重后者而非前者。目前,沪深股市的IPO和再融资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并且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债市的规模与潜力,都远高于股市,因此在股市还存在诸多结构和制度矛盾的情况下,应把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作为首要任务,如把扩大直接融资等同于股市扩容,势必会造成发展偏差。二则,扩大直接融资,同样意味着应把民间借贷纳入“阳光之下”,使其成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助力。2011年中期,来自央行、银监会、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的一系列调研都表明,我国民间借贷资本规模约在3万亿至5万亿元左右,已是体制内融资体系的重要补充。三则,与民间融资一样,商业信用还没有纳入央行的社会融资总量统计中,对此,除了促进商业票据等传统商业信用工具的发展之外,诸如企业资产证券化、直接融资租赁等基于商业信用的新型融资产品,同样应是扩大直接融资的发展对象。

      对于股权交易市场来说,扩大直接融资更需要注重优化其多层次结构,更关注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在我国,这就意味着在高门槛的交易所市场之外,需要大力发展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场外市场。虽然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场外交易都出现了场内化特征,但为适应大型经济体的区域金融需求,作为基础性的场外股权产品交易,仍在诸多国家占据重要地位。如美国和印度都有多层次的市场架构,美国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包括OTCBB和PinkSheets,都是针对未上市公司的证券市场。因此,除了推动以中关村代办系统为主体的全国性“新三板”市场建设之外,还需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适度促进门槛更低的场外市场的发展,以扩大旨在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

      间接融资的概念,往往是指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银行信贷融资又是其主体。2011年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超过113万亿元,同期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只有约78万亿元人民币,考虑到与美国不同的是,我国银行资产大部分都是信贷,实际上我国银行信贷融资已经远超了融资体系最发达的美国。实际上,过于依赖银行信贷融资已带来了诸多弊端,而要优化间接融资,就要先降低银行信贷融资比重。同时,间接融资还包括大量的“影子银行”,除了西方流行的投资银行和私募基金之外,我国还有正规金融体系中的信托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以及典当行、地下钱庄、基金会、合会等民间金融组织,这些组织都在从事间接融资。无疑,完善间接融资,还意味着在规范这些机构并控制风险同时,合理促进其创新和壮大,而非一味严管。

      无论是扩大直接融资,还是优化间接融资,都意味着健全各类金融市场。这里需要关注的是,在扩大金融市场规模的同时,必须注重转变旧观念,创新金融市场功能。通常,金融市场无非是服务于三类主体:资金需求者、资金供给者、资金中介。长期以来,政府对金融市场更强调其融资功能,即服务于企业等资金需求者,同时也重视银行、券商等中介的行业利益,而对资金供给方包括股市投资者和银行储户等的利益则关注不足。这个局面需要改变,理该注重促进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产品创新与机构创新、以创新来提高个人金融服务的便利,以及强调股市对个人投资者的保护。

      可见,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背后,更应强调一系列理念:扩大债市融资规模、优化股市融资结构、规范民间融资与促进商业信用工具创新、规范和发展影子银行体系、约束信贷融资规模等。考虑到银行在我国融资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手段在边界上正变得日益模糊,当前探讨如何协调银行融资与非银行融资似乎更有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