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2012:理财投资的“下半场”策略
  • 盛夏成寒冬 下半年银行理财进入“下滑通道”
  • 保证金理财:
    别出心裁增收益
  •  
    2012年6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钱沿周刊
    2012:理财投资的“下半场”策略
    盛夏成寒冬 下半年银行理财进入“下滑通道”
    保证金理财:
    别出心裁增收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盛夏成寒冬 下半年银行理财进入“下滑通道”
    2012-06-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金苹苹

      ⊙记者 金苹苹

      

      临近各商业银行面临“期中考试”的当口,投资者满心期盼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的情况却没有出现。记者走访银行网点时发现,去年这个时候大行其道的超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已难觅踪迹。市场人士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揽存”功能正在弱化,其未来的收益率亦堪忧。即将来临的盛夏,或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所面临的寒冬。

      收益率一再下滑

      “有没有收益率超过5%的理财产品?”当记者走访各家商业银行网点时,得到的几乎都是令人失望的答案。在这个结合了月末、季末和年中的特殊时点,虽然资金面紧张,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却出人意料地下滑,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处于4.5%-4.9%之间,只有部分投资于澳元的理财产品,其预期收益率才超过5%。

      这一现象也得到了统计数据的印证。银率网数据显示,从2012年6月1日至6月21日,银行共发行了1321款理财产品,与上月同期相比,发行量下降9.8%,各期限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也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而普益财富的最新统计也显示,刚过去的一周里,商业银行发行的104款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除了投资期限在1年以上的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超过5%,达到5.4%,其余投资期限的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在5%之下。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下、1个月至3个月、3个月至6个月和6个月至1年的理财产品,其平均预期收益率分别为3.56%、4.12%、4.43%和4.82%。

      下半年颓势难改

      对于在6月末出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升反降的“怪现象”,交通银行理财师李吉的解释是:“这是6月初降息的影响开始出现的结果。”李吉解释,由于产品设计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历次加息和降息的反应,都有一个“滞后效应”。

      随着6月初的降息来袭,不仅显示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力度、灵活性均趋于加大,客观上也使得市场资金面进一步宽松,并直接导致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再次走低。

      而某银行零售银行部负责人也告诉记者,随着监管日趋严格,银行存款的统计目前已经向日均存款过渡,“这样就客观上造成了那些原来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减少。因为那些在月末到期的产品,客户很可能将资金取走而转存其他银行。”如此一来,银行也失去了在月末发行超短期的高收益产品的动力。

      至于下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走势,日前在金融界主办的理财面对面活动上,光大银行北京分行私人银行中心总经理助理杜学敦表示:整个大的市场环境是不乐观的。“尤其是这次降息也预示着实体经济出现了某种问题。从利率角度讲我们认为未来降息的空间依然很大,银行理财产品的未来收益率也将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事实上,尽管近期市场上由于半年考核压力的缘故,资金面显示出紧张的态势。但业内普遍预计,经济增速的放缓和未来外汇占款增长可能仍并不理想,故而市场普遍预期,为了稳增长,有望出台更多刺激政策,7月央行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大概率事件。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银行理财难改颓势,收益率继续下滑也成为业内共识。

      因此李吉建议投资者,目前应该选择中长期投资产品。“市场预期降息通道已经开启,所以未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还会下降,目前中长期产品的收益率较高,及时购买也算是一种‘锁定’较高收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