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特别报道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从侧面突破美国投资壁垒
  • 以技术创新深耕中国经济后发优势
  • “生活并不逻辑”
  • 农业保险不能是“有国家补贴的商业保险”
  • A股遭遇大手笔高频率减持
  • 时刻保持危机感
    本该成为企业基本理念
  •  
    2012年6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从侧面突破美国投资壁垒
    以技术创新深耕中国经济后发优势
    “生活并不逻辑”
    农业保险不能是“有国家补贴的商业保险”
    A股遭遇大手笔高频率减持
    时刻保持危机感
    本该成为企业基本理念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时刻保持危机感
    本该成为企业基本理念
    2012-06-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近日的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直言,“在经济扩张时期,成本高低对企业来说,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在紧缩时期,成本因素对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作用影响日益凸显,对一些企业而言更是关系到生死的问题,”“因此,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抓紧做好三至五年渡难关、过寒冬的准备。”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国资委对监管企业提出这样的要求,完全应该,也非常必要。问题是,对中央企业,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是不是太低了一些?

      一个必须等到遇到困难才知道开源节流、降本增效重要性的企业,怎能提高管理水平呢?

      众所周知,不讲成本、不计代价,始终是央企社会地位很高、但社会形象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别看中央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一个个都赚得钵满盆溢,一个个大手大脚惯了,实际上,若是剥离了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政策资源和环境资源,可能就没有几个敢说自己能耐有多大、本领有多高了,企业的实际价值怕是要大打折扣。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这几年内,多数央企都是在无实质性“效益”的基础上快速扩张。表面看,企业规模、销售收入乃至利润,都在大幅增长,而真正依靠产品、技术和管理等产生的效益,数量小得很、比重也低得很。在央企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地方利益转移、政策和资金资源的特殊转化、隐藏的风险等,在账面“效益”膨胀上占了很大比重。若剔除这些因素,央企还有多少市场竞争力以及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呢?

      由 “在经济扩张时期,成本高低对企业来说,是赚多赚少的问题”的言谈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都没有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核心的问题之一去研究和分析,没有真正认识到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从表面看,经济扩张时期,企业的成本高低,确实只与赚多赚少有关系,而不与企业命运直接相关联。但这种用“速度”掩盖“效益”、用“规模”替代“质量”的做法,恰恰是企业难以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企业难以真正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环视海内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什么时候,成本控制都是企业第一位的任务。谁放松了成本控制,谁放任了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都会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都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无情淘汰。

      因此,在笔者看来,企业理该时刻保持危机感,并将此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日子好过难过,都应注重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如果能在成本控制与管理方面形成一种制度与机制,那即便到了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也就不存在如何度“寒冬”的问题了。

      近日,《巴伦周刊》与著名研究机构Beta Research根据道琼斯指数所确定的各公司市值的排名,选出了前100名市值最大的公司,并在调查了美国116名投资人后,公布了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排行榜。苹果公司蝉联第一、IBM与麦当劳紧随其后。中国有四家企业上榜,其中,中国移动排名最高,第88名,中海油排名第92,工商银行排在第93位倒数第八,建设银行排名第97倒数第四。

      为什么中国企业在收入增长那么快、市值那么高、“效益”那么好的情况下,受投资尊敬的水平却那么靠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在商业伦理、企业创新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亦即只会过好日子,不会过苦日子,只知一味通过扩张来提升“效益”,甚至与民争利,而不愿从管理上下功夫去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所以,对央企来说,固然要学会度“寒冬”,在经济困难时懂得如何增收节支,更要在经济扩张时也坚持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像国际知名企业、国内很多民营企业一样,把成本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时刻把控制成本放在首位的企业,才具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不管春夏秋冬,在市场竞争中活得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