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专版
  • 4:专版
  • 5:专版
  • 6:专版
  • 7:产经新闻
  • 8:财经海外
  • 9:观点·专栏
  • 10:公 司
  • 11:公司纵深
  • 12:公司·价值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央行本周紧急“放水”约两千亿
    季末资金面趋缓
  • 季末上演揽储暗战 城商行表现分外“抢眼”
  • 每日关注
  • cnstock
  • 股市信心从哪里来
  • 保险资金多空对峙 手握筹码静候反弹
  •  
    2012年6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央行本周紧急“放水”约两千亿
    季末资金面趋缓
    季末上演揽储暗战 城商行表现分外“抢眼”
    每日关注
    cnstock
    股市信心从哪里来
    保险资金多空对峙 手握筹码静候反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股市信心从哪里来
    2012-06-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丁东 ○主持 于勇

      

      尽管有管理层的大力呵护,但股市还是无情地向下滑落。转眼间,2200点就又成了生死线,尽管多方奋起抵抗,但昨日还是最终失守,现在,离2132点这个被市场认为的“钻石底”仅一步之遥了。市场究竟是构筑世纪双底,从此走出下跌泥潭;还是要打破“钻石底”,进一步向1664点的深渊寻找支撑,最近几天市场的走势就非常关键了。好在股彦云:“五穷六绝七翻身”,现在离7月不远了,说不定翻身的日子就不远了。

      股市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样的困境,有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小环境的不足,但归根到底还是对股市缺乏信心。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市场要想恢复生机是很困难的。现在大家对房价下降信心不足,都认为只要一放开调控房价还会上涨甚至暴涨,这是基于过去十年房地产市场暴利的经验总结。所以,不管有什么政策利空,都是能扛就扛,不能扛就耐心周旋。而人们对股市没有信心,同样也是吸取了过去十年乃至二十年惨痛投资经历的教训。在一个以融资者利益为核心的市场中,投资者的利益必然会遭到极大的损害。在缺乏赚钱效应、投资者损失惨重的市场背景之下,要想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又谈何容易。这也就是为何今年以来,管理层屡屡出招呵护市场,但市场就是不给面子的根源所在。投资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般性的呼吁、立足长远的制度性安排都难以打动投资者,反而被当成出货的良机。所以,股市要想走好,老是来点远水是解不了近渴的,只有针对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下点猛药,打点强心针,才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市场正常次序恢复了,长远的制度性安排才能见效。

      投资者的信心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找到是什么让投资者失去了信心。投资者的恐惧不外乎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外在宏观环境的担忧,包括对欧债危机没完没了、愈演愈烈的无奈,对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效益下降、经济出现硬着陆可能的担忧,以及由此带来的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对股票估值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是来自资金面的威胁。金融市场离不开资金的运作,资金面的松紧直接制约着资本市场的走向。从这个角度看,同样不可乐观。货币政策尽管在趋向宽松,降息、降准等微调措施都在运用,但无论是幅度还是频率都显得力度不够,整个资金面仍然偏紧。而从证券市场这个小环境来说,资金更显得紧张。一方面是新股继续不间断地发行上市,大小非、大小限、PE们继续疯狂套现、上市公司也还是不断抛出再融资方案。另一方面投资者资金在不断缩水,场外有吸引力的高利率产品也在诱惑资金外流。同时,新三板、国际板、国债期货等话题也在不断提醒投资者资金分流的威胁。股市供求严重失衡,其结果只能是股市向下去寻求平衡。

      投资者担忧的第三个方面是政策环境。担心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下的先天不足和创新冲动以及盲目照搬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对不成熟的国内市场造成的损害。做空机制、风险杠杆、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场化的新股发行体制,这些都是好东西,但现阶段市场能不能承受?会不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以无所不能的利益集团的能量会不会把这些创新统统变成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器?对这些,中小投资者都是有切身教训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上市公司,你叫它做好业绩很难,你叫它搞个巨亏那是轻而易举的,如果可以个股做空,不知道又有多少投资者要“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各有关部门在出台各项措施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可能的负面反应。

      从这三方面的分析来看,要想重树投资者的信心,现在能做的只有政策面的举动了,资金暂时吸引不过来,只能先止住出血口。而令投资者观感极为不好的新股发行恐怕还是要当出头鸟打一下了。这对彰显管理层稳定市场的决心是立竿见影的。(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