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评论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信息披露
  • A4:信息披露
  • A5:信息披露
  • A6:公司·纵深
  • A7:公司·动向
  • A8:路演回放
  • A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1:股市行情
  • A12:市场数据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中国经济已成功探底了吗
  • 千万别忽略公众的经济感知和预期
  • 让退市政策力度来得更大些
  • 业绩压力超大 基金经理走马灯
  • 警惕流动性风险引致金融财富大幅缩水
  • “ 一锤子交易 ”
  •  
    2012年7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评论
    中国经济已成功探底了吗
    千万别忽略公众的经济感知和预期
    让退市政策力度来得更大些
    业绩压力超大 基金经理走马灯
    警惕流动性风险引致金融财富大幅缩水
    “ 一锤子交易 ”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 一锤子交易 ”
    2012-07-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二十三

      孙 涤

      上期提出的“管鲍分金”问题,有正名的必要:称这个分钱交易为“一锤子”才准确。两人素昧平生,被扯在一起分那白得的10元钱,之后老死不相往来,和管仲、鲍叔牙完全不同,他们既无交情基础又无长期利益的绑定。这个“一锤子交易”,其实是社会学调查里最有名的心理测验之一,旨在检核人的行为是否“充分理性”:人们怎样在基于利益的合作里扩张自己的份额?

      这个实验三十年来在世界各个角落重复了成千上万次,结果严重撼动了人文学科(主要是经济学)里所谓人类是十足理性的假设,因为人总是不遗余力地极大化自身的利益。就此意义,经济学上所谓的“帕累多优化”是否能成立,成为社会追求的效用目标,都受到了质疑。我们将做深入讨论。

      如上期所承诺的,先来看美国大选,总统候选人的决策风格如何,与这个讨论也关系密切。

      今天美国面临的困境(欧陆国家更厉害),是民众的利益严重分化,与之相应的是政坛的对峙缠斗,决策陷于瘫痪,问题无从解决。就像最近的电影《铁娘子》里撒切尔夫人说的那样,“早先(政治竞争)是为了做事(about doing),而眼下全为了“做人”(about being),争名位、争特权,只要选上就成,可就是不干事。”而选民也不顾及国家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以至于“积重难返”,困局难以摆脱。

      用卡尼曼的话来说,奥巴马的行事风格明显偏向于系统二,与小布什明显偏向于系统一,对照鲜明。与里根和克林顿这两位最能干的选举大师相比,奥巴马和罗姆尼在鼓舞民众的热忱上都很欠缺。以我的话来说,里根、克林顿都是贯通了“任督两脉”的:里根崛起于草根而偏于系统一,克林顿历练在学府而有系统二的素养,但两人都能兼顾两个系统,使之相得益彰,既能感染民众又能把握长期施政的度,所以能带领社会驶出险滩走向繁荣,成就了各自的使命。

      或许是因为奥巴马智商奇高的缘故(不管政界学界都称道他知识广博),他偏于“矜持”,有时间就读书批文件,与人的交往止于表面热络一下而已;不能与民同乐,比如喝酒、打牌、闲扯之类,一概没有,因而知人难知根知底。奥巴马的“冷漠”,时时在系统二的控制之下。除了他来自圈外,不谙熟关系没有经验打入圈子,他从小就没见到过父亲也很有影响;这与小布什的心态总以父母为傲,极力争取父母的赞许并超越他们的企图心千差万别。奥巴马有超强的演讲技巧,可惜功效没能发挥淋漓。相比之下,克林顿闲聊几分钟,就能把对方纳入麾下的神奇,里根带磁性的语音,一张口就有降服人的魔力,奥巴马差得太远。就连小布什口齿并不伶俐,演讲常常结舌,却能给人留下信实敢于担当的印象,奥巴马都做不到。难怪白宫属僚们,对老板的心愿不得要领,不少时候即便奥巴马做了妥协,也不能让人领情。

      其实,奥巴马最有潜力来运用唯总统才有的最大特权——以国家的名义来宣讲自己的信念和价值,鼓动全体民众,可惜没能很好施展。所幸,他的对手罗姆尼也是个偏向系统二的人,理性计较有余而感染力不足,至于个人魅力则几乎没有。

      回到“一锤子交易”的探讨。它的原名是“终极博弈”(ultimatum game),由德国一组经济学教授在1982年提出,引发了全世界最多的人最长久兴趣的行为经济学实验。我在刚出版的新书《青铜法则》里对它有较详细的讨论,并在国内几所大学(如北大、贵州大学的EMBA课程)有过实地测试。

      按人是自利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见上周的“管鲍分金”问题),甲即使提出了9:1甚至9.9:0.1的分法,也理当为乙接受(假定甲乙都是十足理性的“经济人”)。可是无论在发达市场还在穷街陋巷,人们能接受的分配方案接近于五五开:5.5:4.5 甚至4.5:5.5。一旦甲提出的方案“太过分”,过了8:2的话,几乎全被乙拒绝!这个结果大出经济社会学者的意料,难道人们变得“不理性”了?然而换人换地点,测了再测,结果依然如此。为什么?

      在解答之前,我们继续出题:

      走出地铁站时,你和另一个全然陌生的乘客被人拦住来做测试,那人拿出10万元让你们分享。规则是:由甲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方案来分,从10万-0到1万-9万都行;乙若接受甲的方案,甲乙就分这10万,以后再不碰面;乙若拒绝的话,两人则空手离开。靠丢硬币来分甲乙,如果你是乙,甲至少得分给你多少,你才不会拒绝?

      期待大家参与,通过电脑或手机接入(网址http://bit.ly/xMijrg),也可通过我的新浪微博@孙涤Bruce来输入。http://t.cn/zOzH0nL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