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评论
  • 12:专 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研究·市场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股连跌的推力
  • 公司型基金单独立规已迫在眉睫
  • 别奢望“熨平”经济周期
  • 该是转变外贸政策创汇最大化目标的时候了
  • 化解长期过剩产能还须有长期战略
  • 千万级大户跌成了百万级
  •  
    2012年7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观点·评论
    A股连跌的推力
    公司型基金单独立规已迫在眉睫
    别奢望“熨平”经济周期
    该是转变外贸政策创汇最大化目标的时候了
    化解长期过剩产能还须有长期战略
    千万级大户跌成了百万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该是转变外贸政策创汇最大化目标的时候了
    2012-07-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子勋

      ⊙周子勋

      

      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其中出口增长9.2%;进口增长6.7%;贸易顺差689.2亿美元,扩大了56.4%,二季度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比一季度回升了1.3个百分点。

      在欧债危机等国际不确定风险的冲击下,外贸温和反弹,非常不易,说明一揽子“稳增长”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下半年外贸的严峻形势不容低估,出口短期内仍有回落可能。虽然商务部及海关总署已多次表态,年初制定的10%增长目标可望实现,而观察目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实现这样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且看素有外贸“晴雨表”之称的广交会,据统计,今年广交会到会采购商人数超过21万,比上届微增,再创历史新高。但受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影响,约86%的订单都是中短单,成交额下滑,环比更下滑近5%,为历史所罕见。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军说,大多数买家在下订单时都很谨慎,国内制造商在接长期订单时似也很犹豫,因为原材料价格飞涨,币值经常浮动。与以前相比,欧盟到会采购商数量减少了15.5%,美国市场成交额减少了8.1%,只有非洲买家的生意上涨了13.5%,显示了培育新市场的成果。

      Markit Economics 本月初公布,欧元区6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5.1,与5月持平。该数据低于50表明欧元区制造业活动在继续萎缩,而美国劳工部7月6日公布数据显示,6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8.2%,与5月持平。当月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其中私营部门新增8.4万个,政府部门裁员4000人。目前美国失业人数为1270万人,其中超过27周的长期失业人数为540万人,占41.9%。令人震惊的是,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对美国工业界的调查报告称,活动指数已从5月的53.5大幅降至6月的49.7,这是自2009年经济衰退结束以来的最低位。在欧、美这两大中国贸易伙伴经济状况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增速已由去年的18.3%、15.9%和15.1%降为个位数甚至负数。

      我国东部沿海的传统外贸大省的近况很能说明问题。据江苏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最新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中国第一造船大省江苏的新接订单量同比下降61.7%。而船舶是江苏省的三大出口支柱产业之一。浙江省WTO研究中心张汉东主任表示,浙江外贸下半年压力很大,全年目标能否完成还要看外部经济环境和国内扶持力度。此外,作为外贸走势的风向标之一,航运也反映出隐忧仍存。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蔡锦龙说,在今年5月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总量都创下历史新高之后,6月港口指标已出现了放缓迹象,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创下7个月最低点。其中,反映需求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双双表现疲弱,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幅度最大,达2.9个百分点。而央行的二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虽然企业家对未来订单的信心略有回升,出口订单指数为48.8,比上季度回升近两个点,但对宏观经济判断“偏冷”,宏观经济热度指数为37.3%,是2010年四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且这期间数值一直在下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超预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引来贸易摩擦。事实上,进入2012年以来,中国遭受贸易摩擦的频率确实在加快。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3月底的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上说,今年以来中国共遭受8起贸易摩擦,涉案金额22.8亿美元,同比增长80%,中国已连续17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6日,占我国外贸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所遭受的贸易救济调查(不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制裁)就达9起。美国在大选年对中国产品多次发起“双反”和“337调查”,除个别产业免遭制裁之外,几乎所有受调查的产品都被施以贸易制裁。

      在今年外贸“保十”的目标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笔者认为,外贸政策的转型不能再耽搁了,现在至少赶紧需要从强调出口甚于进口的政策转向中性基调,政策目标由创汇最大化转往贸易福利最大化,这实际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此外,在稳定外贸增长的形势下,我们还得着手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改变贸易主体结构两方面来推动外贸的质量提升。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