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评论
  • 12:专 版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研究·市场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变量较多 短期“双底”仍需观察
  • 顺络电子发布半年报:净利润增长10%
  • 观点独到
  • 券商评级一致预期大幅调高品种追踪
  •  
    2012年7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研究·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研究·市场
    变量较多 短期“双底”仍需观察
    顺络电子发布半年报:净利润增长10%
    观点独到
    券商评级一致预期大幅调高品种追踪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变量较多 短期“双底”仍需观察
    2012-07-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近期A股市场走势持续疲弱,即使一个月内两次降息的利好刺激也无济于事,上证综指一度离2132点的今年初低点仅一步之遥。原因之一是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的经济基本面过于低迷,反映在上市公司业绩上,中上游周期股“成群结队”下跌,以及半年报大幅预降、预亏的“地雷股”层出不穷。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自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上任后,在今年启动了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内容涉及扩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新股发行、券商创新、上市公司分红、退市等多个方面。这些举措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相互叠加,将给资本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制度红利。对此,也有不少资深市场人士寄予厚望,甚至喊出了“第二次股改”行情即将到来。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因素?A股市场因此将如何起舞?为此,申银万国证券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先生做客“上证演播室”,与本报记者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经济底更多取决于宏观政策

      主持人: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下降到了7.6%,这是近10年来仅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6.6%的季度低点。现在不少机构认为二季度GDP是全年谷底,而这关系到A股市场能否走出底部阴影。事情真的会如大家所愿吗?

      桂浩明:是的,目前影响市场最关键的还是实体经济方面的信息。我们首先关注的是PPI,因为制造者价格指数是直接和企业进价有关,这个数据是负的,说明企业效益还在下降。第二,我们关心的是进出口数据,这次进出口仍有8%左右的涨幅,但是仔细分析,出口要强于进口,说明国内需求不旺。前者反应的是生产,后者反映的是国民需求。还有一个是GDP指标,这次7.6%是连续第六个季度下降,并且是逐月下降,所以这个数据给了大家很深的印象。

      我们认为二季度经济可能并没有见底,那么三季度数据会不会见底呢?从PPI指数来看,我们认为至少在7月份不会真的见底,所以这方面对市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上游行业股票大跌,因为需求不振,而没有需求供应再多也只能是降价处理;再比如说企业效益下滑,导致大家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预期越来越差。还有大家对整个下半年经济走势比较谨慎,觉得GDP数据客观上反映了国家的经济活力。现在来看,今年经济面有点偏冷,这个大环境下各行各业都不能完全不受到影响。

      主持人:这么说来,二季度实体经济没有见底,股市同样也不会见底,但不少投资者还是很期待“双底”,或者说“双拐”出现。您认为未来三个月有没有见底的可能,大概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桂浩明:从目前数据来看,没有理由在7月份见底。而8月份、9月份能否见底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个是宏观经济的调控。之前调控力度加大有了一些效果,如7月份新增信贷至少到目前为止,四大行环比是增加了一倍,而以前这个都是到最后几天才放的。这是否表示降息之后一些信贷需求刺激了起来,宏观政策起到了作用。另外也取决于各种环境,包括欧美经济,如欧元区会不会再出什么问题,而这有不确定性。我们现在认为7月份还很难见到双底,至于8月份或者是9月份能否起来,更多还是取决于宏观政策。

      目前来看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是政策已经开始调整了。中国过去从出台政策到见效时间周期大概在三个月到半年,如果这个规律继续有效,那么三个月见效期也就是到今年三季度,应该不会特别远。第二,由于现在是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政策调控的影响不可能一杆见影。况且我们的政策管得了国内但管不了国外,欧美经济不理想,特别是欧债危机有卷土重来可能,由外面传导过来的影响也需要预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应该要有信心,因为政策毕竟在调整,虽然实体经济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新的变量也比较多。

      

      权重板块走强只是短期行为

      主持人:近日在大盘下探之际屡屡是权重股启动拉抬指数,而前期管理层不断说要扩大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一个月内投资比例也增加了两个百分点,有分析人士说有“国家队”在吸纳。桂总对此有什么看法?

      桂浩明:保险资金投资比例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并不意味着保险资金进入了A股市场。实际上现在新发基金80%都是债券性基金,报道提到的保险资金900多亿基金投资我觉得应该都是债券型基金,股票性基金没有那么多,这当中的区别是很大的。对于所谓的国家队,实际上资金就是资金,只是达到了一定的量。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哪怕你的身份再显贵也没有用。去年10月份开始汇金就增持银行股了,我不能说它没有效。现在的问题是,银行股过去大家都觉得投资价值很高,PB才一倍,但是始终没有人买,而那时还没有降息。其实大家对银行早就有一个悲观的预期,只是最近预期不断得到兑现,因此,就算汇金增持,银行股仍然是跌跌不休。在我看来,包括银行股在内的权重股调整,仍然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在市场上的一种客观反应。

      主持人:就是说现在权重股有所走强也是短期行为?

      桂浩明:对。跌多了就是这样,权重股目前还不可能出现一个趋势性的变化,更不能成为长期走势的判断。其实,与其说权重股走强,还不如说权重股护盘来得恰当些,他们的走强是没有内在支撑。

      主持人:5月份以来“喝酒吃药”行情一直在演绎,市场对非周期股也相对热衷。但近来管理层为了保增长也明确提出,除了房地产持续调控外,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的重要一环,这是否意味着未来“铁公基”行情仍然可以期待?

      桂浩明:说到“喝酒吃药”行情主要是出于防御性考虑,如一些中药类股有民族品牌可以支撑。但是我觉得风险还是比较大的,特别像白酒股。至于“铁公基”,现在线条还不是太清晰。有关部门说的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并不多,因此见效的时间周期可能会较长。第二,从规模来说,和当年4万亿是不能比的,像铁路建设实际上今年上半年同比是下降了40%左右,如此对股市只能起到一个利好作用。我们现在说要提振经济保增长,除了搞一些建设,更多的恐怕还是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

      

      看准趋势再买不要轻易言底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很多网友都非常关心,就是2132点会破吗?2000点能不能守住?

      桂浩明:破和不破实际上是很偶然的因素,但是如果从技术角度讲,一旦2132点跌破可能会引起一些恐慌。按照现在情况大盘似乎在走大的M形,左肩要比右肩高一点。如果向下破位的话,那就很难看了。我无法预测哪个是铁底,哪个是金底,我觉得这没有意义。现在市场还存在不少不确定性,都会产生调整,做空能量并没有完全得到释放。

      如果真的跌到2000点的话,跌得越深,反弹越强。我一直感觉现在股市很难做,16、17万亿的流通市值,而我们现在存量保证金不断外流,表示大家对市场的信心不足。我觉得真正意义上的反弹,有经济面的好转,有宏观面的好转,还要有市场信心的提振。

      主持人:在目前市场仍然迷茫之际,桂总对投资者的操作有什么建议?是做“左侧投资”主动买套好呢,还是进行“右侧投资”看清趋势后再操作也为时不迟?

      桂浩明:没有看到底的交易都是左侧,不要轻易言底,底是到事后才知道的。我觉得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还是右侧比较好,看准趋势再买,如年初你看准趋势后至少200点的空间是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