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调查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专版
  • A7:专版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周刊
  • T7:钱沿周刊
  • T8:钱沿周刊
  • 信托产品风险大盘点: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 暴雨来袭 车险理赔全攻略
  •  
    2012年7月26日   按日期查找
    T8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 T8版:钱沿周刊
    信托产品风险大盘点: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暴雨来袭 车险理赔全攻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托产品风险大盘点:天下没有免费午餐
    2012-07-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团圆

      如果说银行是理财市场最大的主,那信托无疑是理财市场最生猛的主。相比5年前信托业刚过3000亿的管理资产规模,今天的信托业已不可同日而语。2012年一季度末,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超过5.3万亿,比2006年末足足翻了15倍。

      ⊙记者 团圆

      

      在中国,信托业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金融业分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信托业经历了6次清理整顿。六度沉浮并未消磨信托业的意志,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信托业又一次的生猛崛起。但是,就在信托业疯狂扩张之际,房地产信托、矿产信托、艺术品信托接二连三的风险暴露,直指信托业风控软肋,似乎在宣告“盛极必衰”的预言。

      透过单个事件的串联,我们或许能够寻得信托业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风控脉络,为从业者更为投资者未雨绸缪。

      

      房地产信托忧虑犹存

      2012年是房地产信托集中到期年,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2012年到期的房地产信托资金量将达到2500亿,略大于2011年房地产信托的成立规模。2012年初,监管部门要求各信托公司注意防范风险,确保房地产信托兑付,之后曾有传言,资产管理公司接盘房地产信托被劝告。

      2月底至3月初,房地产信托曾出现回暖之势,预期收益率稳中有升。另一方面,大量房地产信托宣布提前到期,这让人不得不引起警觉。

      普益财富信托首席研究员范杰分析认为,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旗下有多个项目,可以通过A项目融资以归还B项目的信托贷款;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利用关联企业融资,然后再将资金投向房地产项目;还有些信托公司将投向房地产项目的信托产品包装为房地产基金产品。不管采取上述哪种做法,都有对投资者欺瞒的嫌疑。

      为了快速融得资金,房地产开发商会以远高于信托公司支付给投资者收益率的利率进行融资,信托公司逐渐沦为融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刚性兑付前提下,投资者只会关心收益率的高低,而收益率高的项目,往往是资质较差的项目,投资者需对此格外警觉。

      

      艺术品信托

      风险雪球“越滚越大”

      艺术品信托是信托产品中的新秀,不少信托公司也是打着“创新”的牌子大张旗鼓地推出这类产品。艺术品信托属于另类投资,具有受众小、公允价值难获得、流动性差等缺点,并不适合于一般投资者。而且,目前发行的艺术品信托投资方向多为书画、瓷器,这类物件的交易价格不仅仅取决于其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评价。加上国内市场上的艺术品信托产品期限较短,投资标的在信托期限内大幅度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艺术品信托在短期内高收益的第一种逻辑是投资顾问对标的艺术品进行反复炒作,人为拉高标的价格。但这种思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在信托产品到期前,没有投资者接手标的,就必须找到资金对接,或新发信托接盘,或新发银行理财产品接手,这种模式类似于庞氏骗局,雪球越滚越大,风险慢慢积累。上半年的雅盈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出现较大泡沫,部分作品的价格已经脱离了其内在价值。其次,中国经济目前有较高的下行风险,一旦经济疲软,藏家的经营性收入减少,艺术品赖以维持高价的资金紧张,部分泡沫就会破灭,有较高的市场风险。

      范杰表示,经过上半年的一系列事件,艺术品信托的疯狂将在下半年有所降温,不排除监管层有大规模整顿的可能。投资者也可以期待,整顿之后市场上出现以获取艺术品稳定升值为目的、投资期限较长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信托产品。

      

      基础设施信托并非万无一失

      从上半年信托产品发行的情况来看,基础设施类信托是近期发行增长最快的版块。

      从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欧美经济衰退,世界经济有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外需不振;房地产受到政策调控,投资受到一定影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振内需,但消费依然疲弱。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各地基础设施项目上马较多,新增项目有旺盛的资金需求。其次,地方债务平台的存量债务到期,在土地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债务展期和借新还旧成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信托无疑是借新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从资金供给方看,在存贷利率下调、整个集合信托市场收益率有下滑趋势的情况下,基础设施领域信托的收益率较之其他领域集合信托对投资者有更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此类产品都有地方政府显性或隐性做担保,加之集合信托的“刚性兑付”文化,多数投资者不分项目优劣,认为这类项目都是低风险项目,甚至是无风险项目,资金供给异常充足。

      而这正是令人担忧的地方。纵使监管当局和政府目前不允许地方性债务平台出问题,但“云南公路投资重组”和“上海城投拖债”等事件揭示出这些项目并非安枕无忧。如果一味地寄希望于政府担保,由财政买单,到最后只能是加大了项目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最终吃亏的还是整个行业以及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