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理财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对话
  • 世人为何如此迷恋黄金
  • 金融改革先要确立价值创造正确取向
  • 首套房贷优惠非但不能取消还应立法保证
  • Facebook的软肋
  • ■外论一瞥
  • 上市公司抱团担保险象环生
  •  
    2012年7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世人为何如此迷恋黄金
    金融改革先要确立价值创造正确取向
    首套房贷优惠非但不能取消还应立法保证
    Facebook的软肋
    ■外论一瞥
    上市公司抱团担保险象环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12-07-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外论一瞥

      ◎《独立报》7月28日专栏文章

      很遗憾,

      伦敦奥运赞助商路线有误

      2012伦敦奥运会的商业化以及组织者和律师们制定的拙劣的奥运品牌政策,可能会在未来成为一个反面教材。很难相信麦当劳会因为其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唯一的薯条提供商而提升形象,也很难相信维萨(Visa)会因为只允许人们使用它的卡而受益。赞助商产品在伦敦奥运会上获得的独家经营安排,完全排除了赞助商以外品牌提供服务或使用奥运相关标识的可能。

      赞助的目的必然是强化品牌形象,加深人们对品牌的印象。但在赛事中所做的宣传和日常生活中的商业实践是不同的。更讽刺的是,当限制性的品牌政策也对蔬菜商执行时,竞争者们开始在各类社交型媒体上互相攻击。但研究显示在推特或facebook上传播的这类商业信息几乎不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作用力,因为这些信息没有向消费者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

      本届奥运会更加令人疑惑的一个方面,是热门赛事门票在临开赛时出现的流量稳定。去年民众想购买却没买到的门票在最近几周又开始供应。一种解释是这些票是来自海外未售出的余票。另一个传闻,是因为巴克莱银行丑闻被曝光后,社会各方对公司开支用途的审视和批评大增,各公司都变得谨小慎微,缩减或放弃了用奥运会门票作为公司招待的计划。纯粹主义者也可能会认为,这是最近通过的行贿法案起了作用。然而,更可能的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不想在豪饮香槟、享受生活的时候被拍到,尤其现在的形势还处于经济衰退期间。

      (作者系《独立报》专栏作家安东尼·希尔顿 贺艳燕 编译)

      ◎《纽约时报》7月26日专栏文章

      请把重点放在促进就业上

      多年来,一直有人不断对巨额预算赤字发出严正警告,比如“债券发行的巨大浪潮”将让美国利率大幅飙升;除非对赤字立刻采取行动,否则市场可能将在两年之内“毁灭我们”等。

      然而,预测的赤字危机没有出现,反倒出现了一个有趣现象:美国借贷成本非但没有飙升,还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止美国,所有以本币借贷的发达国家,其借贷成本都降低了。这种借贷成本如此低,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投资者实际上是为政府持有他们的金钱而支付费用。

      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通胀保值债券”上。这种债券的未来收益与消费物价相关,所以投资者不必担心他们的投资会被通胀所侵蚀。但即使拥有这种保护,投资者还会要求额外收益。危机之前,美国十年期通胀保值债券通常支付的利率在2%左右。然而,这一利率现在已经下降到-0.6%。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投资人向政府提供了十年免息资金,但比起贬值,保值是投资者更好的选择。出现资金向政府债券流入的原因是“去杠杆化”:借贷大幅下降导致消费能力降低,消费乏力导致生产停滞。由于没有更好的投资方案,投资者只好购买政府债券,即使回报率非常低。

      很明显,资金便宜,就是投资的好时机。投资教育与基础设施就是投资美国的未来;因此在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是政府需要确保的。经济衰退时,大幅削减政府支出会进一步打压经济增长。财政赤字不应再成为舆论的中心话题了。比起关心赤字,我们更应将重点放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上。

      (作者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与国际事务教授保罗·克鲁格曼 贺艳燕 编译)

      ◎《产经新闻》7月26日社论

      建构市场经济法制的日本模式

      欧美和日本均有过泡沫经济的惨痛历史,但不同的是,欧美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制定了相关的监管市场的制度,而日本却没有。

      欧洲尽量避免完全依赖市场,制定保守的公司法,重视对金融从业者的监管,对以股价评价经营者的方法持怀疑态度,原则上禁止自我取得股票,事业重组的自由空间也较少。美国鼓励揭发违法操作,向揭发者提供奖金,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民事制裁严苛。为此,甚至使用监听、“钓鱼”等手段。美国的自由就是靠这些近似下流的方式得以保证的。

      日本战后初期百废待兴,经济发展优先速度而不是质量,因此特别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也没有制定必要的法制以加强市场监管,结果快速冲进了泡沫经济深渊。泡沫破灭之后,为了挽救金融机构,避免企业破产,日本不仅没有加强反而进一步缓和监管。日本最近连续发生奥林巴斯、大王制纸、AIJ投资顾问等与证券市场和股份公司相关的不幸事件,便源于此。这些现象是日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律之间的互动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因此,日本必须健全市场经济法制。要建构市场经济法制的日本模式,吸取欧美的先进经验,同时为亚洲国家的法制贡献自己的力量。日本能够也应该做到这一点。

      (作者系早稻田大学教授上村达男,梁宝卫编译)